Hi.

歡迎來到pinsoul的Blog,這是一個紀錄、分享與傳遞心理概念的地方

我們到底應該要鼓勵 “競爭”,還是不要呢?

競爭:是一種危險的驅力,我們應該在學校或是工作環境中壓抑呢?或是是一個推動我們成功、甚至是生存的重要動機呢?

在商業的世界中我們總是尋找奇幻的力量,也就是維持競爭的優勢。理論學家認為健康又公平的競爭將可以降低產品的成本、並且增進產品本身。

但也有許多人認為,競爭雖然讓產品更好但卻讓人變得更糟。這特別是當競爭鼓勵公司內的人彼此對立時,特別會產生更多的傷害。

這樣在觀念上的擺盪,讓許多教育專家,就如同商業領袖一樣很頭痛。因為,當所有的競爭都產生時,應該就會對輸家產生一些長期與短期的負面影響。而這些人也會認為自己失敗了,產生某種自我實現預言,會認為一時的輸家就會是永遠的輸家。這時候我們就會覺得是不是應該所有人都有獎勵,或是不應該有競爭。

但沒有人想過,有人成為贏家的好處,或是說當有才能的人,如果沒有適當的回饋,是不是自己的天賦永遠都不會被看到呢,而也因此無法更被發掘或是發展出來。

到底什麼是競爭?

所以什麼是競爭?而競爭又從哪裡來的?有所謂好的競爭或是壞的兢爭嗎? 有所謂一點點的競爭或是過度的兢爭嗎?

一個來自社會心理學的實驗,探討有關競爭的議題。研究者想要看看競速腳踏車選手,會不會因為有其他的競爭者跑得更快呢,比起只是自己騎?研究發現當有競爭者的時候確實騎的比較快。

但根據新精神分析學派的想法,他們很擔心過度競爭所帶來的邪惡,認為那種對於競爭與贏的需求(或是不想輸)會對我們維持自我價值產生某種代價。

但也有人認為,競爭的心靈,也代表必較差的自我概念或是比較負面的人際關係,比起願意相互合作的個體。

因此許多人就開始想要測量個體在競爭上的是如何產生好,而且健康的結果,而如何又會產生相反的結果:

好的競爭,似乎可以驅動我們去完成目標,帶給我們更好的自己,甚至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能耐。

壞的競爭,則是我們贏了帶也會付出代價:因為“這無關乎你是贏是輸,而是關乎你如何玩這個遊戲”。輸了有時候就好像自己比較懦弱,也代表失敗;因此有時候是自己提升、別人去倒退的狀態,導致競爭被認為是不好的,但某個程度對個人的提升,競爭是好的。

當然也很多人認為,競爭有時候是針對特殊面向的,有些人認為在運動的領域,高度競爭是比較好的,但對於家庭來說則不是這樣,在學校或許是好的,但工作上並不好。

讓我們考量運動。所有的競爭,都包含以團隊為基礎和個體為基礎。一個長程的跑者,跟一個拳擊手或許背後的運動的動機不同,但同樣都想要贏。

因此競爭的個體,會比較有企圖心、成就導向、比較主導支配。但跟所有其他的事情一樣,適度地調和依然是一件比較好的事情。過度競爭的個體,可能會蒙蔽自己的所有不適當的行為;但反過來,過度追求合作的人,則可能會變的一直無法下決定,無法獨處、挑戰團體內的問題。

過度競爭有其壞處。因為過度競爭會導致比較差的人際關係、較難控制衝動性、而比較高的比率會產生憤怒與意外。換句話說,競爭或許也會把個人最佳狀態帶出,讓自己可以帶出更多的努力,獲得更好的結果。

所以對許多管理者來說,真正的問題在於要如何鼓勵所謂的“最佳化的競爭”。在西方文化下,比較鼓吹個人主義,因此在人生早期,我們會被放入團體之中,並且被鼓勵團體內的合作,但團體外的競爭。因此競爭與合作會相互強化。

但競爭無法讓我們釐清,我們到底是想要跟隊友合作,還是想要去贏。就會變成了我們的能愛的很多,但可以信任卻很少,所以我們必須把自己顧好。

銷售員總是追求競爭:但科技人卻不是這樣。但沒有對錯問題,或許在個別的情境都需要被鼓勵與執行。因為個別都鼓勵了我們產生更多的產能。個別都需要我們進一步了解,到底競爭是為了什麼、什麼該有競爭,以及為什麼我們要競爭。

團體內的合作,團體外的競爭,都可以幫助一個組織繁榮茁壯。但不論是哪種情境,競爭都不是指那種鼓勵,自戀、過度競爭、導致自我懷疑的,孤獨鬥士的競爭。

———————

pinsoul + 編譯

(photo:  photographies sous-marines's work)

參考資料來源: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sideways-view/201510/the-psychology-competitiveness

我們都比自己想的要好的一些,因為我們懂得如何修補自己生命的裂縫!

我們對於生命缺乏意義的焦慮,以及“認識真實自己”作為一種解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