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來到pinsoul的Blog,這是一個紀錄、分享與傳遞心理概念的地方

有關於“害羞”的科學事實....

害羞,換個說法就是,我們想要跟別人互動,但總是無法很自在。賓州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Koraly Perez-Edgar花多年的研究探討害羞與社交焦慮的議題,發現超過60%的父母認為自己的小孩是害羞的(在美國喔!),而超過一半的年輕人認為自己是害羞的,而這篇研究發表在2011年的小兒醫學期刊。

如果你是害羞的,你或許會像“我希望自己可以參與的更多,或是我總是感到有障礙,而這讓我不是很舒服,”。當我們的社交焦慮蔓延在腦海之中,我們會問自己“我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我無法說話?這些狀況會消失嗎?”,別人一定覺得自己很奇怪,然後好想離開,接下來一天都擔心這些事情。

為什麼如此害羞?

跟許多父母知道的一樣,兩個小孩就算來自同一群基因基礎,也會發展出很不一樣的人格。害羞(Shyness),從小朋友大約一歲左右就會突然發生,多數人都會發生,臨床心理學教授John Walker提到 “有些小朋友或年輕人很害羞,很壓抑,而有些人則是很大膽、很外放“,”許多證據都顯示這有很深的基因基礎“。

在Perez-Edgar博士的研究中,他發現有些小孩看起來在生理性格上,較會在面對無法理解或是無法控制身邊的世界時,往後退縮,特別是在面對社交世界時。小孩會花特別多的注意力去關注那些他們覺得有威脅的事情,例如他們詮釋某些的不一樣的眼神,把它認為是一種對自己的不贊同,或是別人對於某些特定的事物突然特別謹惕,這些都會讓小朋友發展出更多害羞與焦慮。

對於我們來說,能夠發覺環境中的威脅,對我們自己是具有適應性的,而且也是正常的,不論是在物理環境中還是社交環境中,我們都希望透過如此保護自己。但如果當一個人過份地尋找威脅,或是對於威脅的考量的標準過低時,就會讓我們可能更去疏離別人,看起來更害羞。

環境對害羞的影響也很重要。父母如果太過嚴苛或是過度保護,都會激增小朋友面對外在環境時的害羞,讓害羞轉成社交焦慮。如果孩子能夠有一到兩個好朋友,反過來,就能夠成長成適應良好的成年人。

所以 Perez-Edgar博士提到,環境與個人的生命經驗事實上,在這個發展的過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對於我們的害羞狀態而言。

試著跟害羞告別

當然害羞不一定是壞事情,有時候反而是資產。舉例來說,害羞的人往往能夠成為好的聽眾,或是在瞭解別人上表現更好。

當然,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去學習如何能夠舒服地去與別人互動,以至於能夠在學校生活的很好,在未來的工作環境成功生存,甚至維持好自己生理與心理的健康,因為自己在需要支持的時候能有社交網絡可以運用。Walker博士說:“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小孩很害羞,真的需要我們去努力幫助他們去建立自信,因為我們與別人連結的能力與我們未來在生活中成功適應實在太有關係了。”。

———

在過去的研究中,其實大多數人(大約80%的人)都在面對陌生環境得狀況下,會產生焦慮,而這也是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會發生的事情。所以面對陌生不熟悉的環境,特別是社交活動,焦慮不安是很平常的事情。

回想看看自己過去在面對與人互動時那種焦慮的感覺,然後再去看看周遭的人是不是有時候反應的沒有章法、退縮、不吭聲,你就多少能理解他們的內心狀態了呢?! ...

---------

pinsoul + 編譯

(photo:  Michael Pederson's work)

參考資料來源:http://health.usnews.com/health-news/health-wellness/articles/2015/10/19/the-science-of-shyness?page=2

如何陪伴害羞的孩子成長.....

不論是在生活中的上坡,還是下坡,我們都要持續保持移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