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來到pinsoul的Blog,這是一個紀錄、分享與傳遞心理概念的地方

從“沒關係,是愛情呀!” 到 “Kill me,Heal me” - 跟韓劇中的心理學一起看見“那段”失去的記憶!

from https://encrypted-tbn2.gstatic.com/images?q=tbn:ANd9GcRarZzrX1fFDFniSxlpD2P8hnGVaCtr0llHVAbtcgnfH9-uOnotSg

from https://encrypted-tbn2.gstatic.com/images?q=tbn:ANd9GcRarZzrX1fFDFniSxlpD2P8hnGVaCtr0llHVAbtcgnfH9-uOnotSg

by 臨床心理師 許芳瀟

常常在上、下班時刻從一片低頭的擁擠捷運中看見一部部閃閃發亮的螢幕,有時候我會好奇的偷偷觀察大家究竟在看什麼,後來發現約有六成以上是在看美劇、日劇、韓劇、陸劇或其他相關影片,而其中又以韓劇為大宗,時不時就發現「啊!他和我看同一部,真是志同道合呀!」,看來許多美眉或男士們都趁著搭車時光像列車速度般追趕著韓劇,一方面是消磨時間,另一方面是韓劇真的是大家心中的精神糧食呀!

韓劇之所以成為精神糧食,除了內容部分滿足了現實生活中無法達成的幻想外,許多時候也是因為男、女主角的帥氣美麗外表或穿著搭配所帶來的視覺享受,更多時候是因為它所帶來的新穎題材,讓人感到好奇有趣,並且想一窺究竟,精神醫學或是心理學便是其中一個例子!

有追韓劇的大家應該不難發現,最近火紅的「沒關係,是愛情呀!」、「海德、哲基爾與我」或「Kill me,Heal me」等韓劇,劇情主線走的都是精神醫學或是心理學的內容,甚至飾演半澤直樹而火紅的影星-堺雅人也傳出消息將主演4月開播的日本電視台日劇《Dr.倫太郎》,而他在劇中飾演的是以敏銳洞察力和直覺力為武器、讓內心懷抱黑暗的患者從心底釋放自我的超級精神科醫生-日野倫太郎,堺雅人的影迷們、日劇迷們或是對精神醫學、心理學有興趣的人,想必又有一部好劇可以追了!

不過如果你有看過這幾部與精神醫學或是心理學相關的韓劇,細膩一點的觀眾們應該不難發現,劇中的主人翁們有時候都有一段失去的記憶,而那段記憶通常是劇情發展的關鍵!那麼是他們記憶功能有問題嗎?還是大腦發生了什麼事?

其實,在這幾部韓劇中,最常出現的失憶狀況大概是下列兩種:

1.     解離性失憶症(Dissociative Amnesia):無法回憶起重要自身曾發生過,通常是創傷或壓力的事件,這與一般的遺忘不同。解離性失憶症者對於一個特定事件或一些事情往往部分或選擇性失憶,或廣泛性的對自己的身份和生活中曾發生過的事失去記憶。

  • 一般人在承受心理壓力或遭遇心靈創傷時,會感覺到焦慮、恐慌或憂鬱等痛苦,但是隨著時光的消逝和事物的變遷,這種痛苦會逐漸的淡化或被遺忘,不過這並不是說壓力和創傷就此消失了,而是人們在調適的過程中將這些轉移到潛意識裡,此稱之為「潛抑」作用。當然這種調適的能力還是有限度的,若是此障礙的程度太大了,有些人會發生失憶現象,也因而被很多小說、電視和電影等取之為題材。其實此症的形成也是人類的一種自我防衛功能,由於這些心靈傷害帶給人們意識上太大的痛苦,甚至可能造成精神崩潰,所以經由不自覺的細密解離過程,將事件內容從當事人的意識中抽離而轉移到潛意識裡,結果發生了失憶現象,也避免了憂鬱自傷或心志瘋狂等危險。就像「Kill me,Heal me」裡精神醫學博士說的「在某一個最深處,有時也會隱藏著過去記憶」。
1.

1.

2.

2.

3.

3.

4. *圖片出自韓劇「Kill me,Heal me」

4. *圖片出自韓劇「Kill me,Heal me」

2.  解離性身份障礙症(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經常在回憶日常事件、重要個人訊息和/或創傷性事件時,出現記憶斷層,與一般的遺忘不同。(美國精神醫學會已在2013年5月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中,將「多重人格障礙」此名稱撤除,改以「解離性身份障礙症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替代)

  • 解離性身份障礙症的人,會經歷不同的人格轉換,而各個不同的人格無法經歷或回憶起某個人格所遭遇的事物,故會出現記憶斷層。像是「Kill me,Heal me」劇中的主人翁一樣,常常在轉換人格後失去片段的記憶。

看完了以上兩種韓劇中較常出現的失去記憶情況,你是不是也開始想著「咦,我還真的記不得我小時候的事耶,該不會我小時候有什麼創傷吧!」「啊,我有時候也會性情大變耶,朋友都說我好像是兩個不同的人,而且我有時候也會記不得事情,該不會…」。如果你有以上幾種內心獨白,別緊張,還有幾種狀況或許是你未料想到的!

  • 童年失憶症: 

多數人都不記得自己3歲以前發生的事,這是心理學家佛洛伊德所謂的「童年失憶症」,屬自然現象。不過,我們對於最初的人生並非從無記憶。至少在7歲以前,我們仍能想起3歲前發生過的事。

根據最新的兒時記憶研究(Bauer & Larkina, 2013),為了找出我們失去最早記憶的時間點,研究者從孩子3歲開始訪問、追蹤他們的記憶。結果發現,5~7歲之間,孩子還能想起3歲時所記得約6~7成的事;但到了8、9歲,3歲時的記憶只剩下35%。有趣的是,5、6歲的孩子能想起較多3歲時記得的事件,但對這些事的細節過程印象模糊;反而是年紀稍長後,雖然記得的事變少,卻能記得其中的細節。

  • 一般的遺忘

約莫7歲左右,大腦仍在練習為「長期記憶」編碼,大腦神經元持續建立連結,新的經驗不斷增加、甚至被強化,較早的記憶、較不常用的連結就會慢慢被修剪、拋棄,用盡廢退,於是產生「童年失憶」;而這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會發生的遺忘,因為對你來說,這些記憶是用不到的、不必要的。

看完以上幾種情況後,你可以了解到,日常生活中本來就會有一般性的遺忘,只要不要到太誇張或是困擾到自己工作、生活的地步,都可以稍安勿躁,不用擔心!只是了解記憶如何缺失與生成,對於人類來說有重大的精神意義,因為記得過去的你,才能了解今天的自己!

------------------------------------

作者介紹:臺安醫院 - 神經內科/ 臨床心理師 許芳瀟

pinsoul + Edited

6句當我們在憂鬱的時候,最不想也最不該聽到的話!

壓力很大嗎?! 想想一年後的你會是什麼狀態呢!:遙想未來可以減輕我們當下的壓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