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來到pinsoul的Blog,這是一個紀錄、分享與傳遞心理概念的地方

用指責別人,來宣泄怒氣!:一種隨隨便便就讓自己陷入無力的惡性循環。

from Klusters's work

from Klusters's work

我們每個人面對環境中的壓力,都有自己幫助調適的因應機制(Coping mechanisms),它是我自己設計來安撫或是掌握生活的。因應機制不是指像佛洛伊德(Freud)講的那種潛意識的防衛機制(為了防衛那些內在衝動,類似性衝動或是對父母的敵意等等,所延伸出來保護自我的機制),因應機制常常是我們在有意識的狀態下,有目標地使用某些策略與技巧來面對生活中的人事物。

小朋友在面對對自己自主(自我獨立)與關係(與別人親近)的威脅時,在利用因應機制上常常失去平衡。舉例來說,當你進到一間房間,發現有個小朋友,面前有一個壞掉的燈泡,然後你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你應該會聽到:“是他做的!(責怪)”,或是“我不知道(否認)”,或是小朋友直接跑掉躲起來(逃避)。心理學家相信小朋友常常利用責怪、否認、與逃避來回避可能的懲罰,間接地保護自己的自主(避免被人管)。但也因為小朋友也慢慢重視自己與別人的關係,他們也嘗試想要跟別人維持關係,因此隨著成長,我們會尋找是否能同時維護自己也能保護與別人關係的因應方式。

對於成年人來說,我們責怪別人、否認自己的責任、逃避自己的情緒經驗,或許短時間會為我們自己帶來好處;但在我們跟別人相處的過程中,這一切會回頭獵殺我們,很快的別人(家人或是同事)可能用帶有憤恨的態度回頭面對你。

否認與逃避是非常常見的事情。“否認”在很多人眼裡看起來就像一個人的固執、欺騙與缺乏敏感度。我們或許會因為否認一件事情,讓內心不會馬上不安,保留了自己的尊嚴,但事實上卻是喪失了與別人的情誼。當我們面對壓力時,我們常常會退回使用那些跟小朋友相同的不成熟因應機制,我們特別愛使用那些間接地逃避策略,例如拖延事情、含糊其辭、過度地工作、過度地喝酒、過度地吃、或是過度的運動等等。但直接也是最造成我們自己傷害的因應機制就是“責怪/指責”。

我們內心地崩壞,始於責怪

如果你覺得每件事情都有問題,然後跟所有的人責怪抱怨,你應該要怎麼做才能讓自己好過一點呢?

事實上很難,你的責怪反而讓自己感到無力,那些挫折、生氣與怨恨都伴隨責怪而來。而責怪甚至讓我們無法因為負面的情緒,產生自我矯正的行為,我們因為責怪,而不再懂得自我療癒、矯正與進步。當我們把責怪當成習慣,責怪會讓我們的大腦一直處於小朋友的心智狀態,讓我們無法用成熟的態度滿足自己的需求,我們不僅毒害了自己的人際關係、也在內在自我鑽了個洞。責怪只會傳遞內疚與羞愧給別人,最終都會讓彼此付出代價。

要責怪,還是解決問題:

責怪並無法讓我們找到問題的解答。當我們把自己的大腦留在小朋友時期時,我們會用錯誤的時間觀思考事情。我們會一直停留在過去,一直再想到底是誰讓這些糟糕事發生的。但弔詭的是,問題的解答往往只有在當下與未來才找得到。

責怪會模糊了解決方案的焦點,讓我們困在問題裡,因為我們關注在事情到底有多壞,到底是誰的錯,但卻沒有想想該如何進步。我們為了證明自己的責怪是對的,也會不斷地關注自己的傷害與痛苦,但另外一件弔詭的事情是,當我們需要成長與追求福祉時,需要的卻是更有彈性、更有智慧與更有創造力的態度。

責怪也會讓我們不好的處境更糟,因為我們會把自己放入懲罰模式之中(“如果你沒怎樣怎樣,看我如何好好的教訓你”)。在懲罰模式中,我們喜歡讓每個人都有所防衛與抗拒,就算我們讓每個人做了該做的事情,對方也可能是在不甘願與怨恨中做完的。

責怪與生氣的目的:

責怪其實是我們對自己生氣的濫用。生氣的原始目的不是為了自我保護,在演化中,追求生存的狀態下,生氣是為了保護我們的同胞,當我們看見自己的骨肉被傷害時,我們會經驗到暴怒,讓我們能夠立即地反擊。但隨著成長,我們慢慢長出自我,因此我們開始用怨恨的情緒來防衛保護自己的自我,促發攻擊行為來避免自己本身受到傷害。

小朋友在成長過程,該開始發展出自我,進入自我中心的階段,特別多怨恨憤怒,但這樣的情緒並不會持久。但到了成人,如果我們依然使用過份強調自我的態度,憤恨可以維持很久,只要當我們碰到那些違背自己深層價值的狀態時,這樣的負面情緒會持續存留。而當我們越憤恨,我們也越覺得自己有資格排斥一切,越覺得事情就是跟我們想的一樣,違反了我們的期待。雖然這種憤恨的態度一時間保護了我們的自我(跟我沒有關,都是你們的錯),讓我們覺得自己重視的才有價值,我們會透過責怪責備來傳遞罪惡感與羞恥感給別人;但長時間看下來,我們的自我事實上卻是越來越虛弱(因為我們無法透過衝突修正,而逐漸與現實脫節,自己能控制的事情也越來越少),越來越無力。當我們越脆弱,反而越多抱怨責怪;當我們越抱怨責怪,我們的自我也越脆弱,這就像一種惡性循環,慢慢地我們生氣不是因為想保護身邊的人,而是成了對抗旁人的基礎。

感覺到有力量,與表現得有力量是不一樣的:

我們有時候很難發現,其實感覺到有力量,與表現得有力量是不一樣的。許多生氣與憤恨都是為了讓我們自己感覺其來很有力,卻反而削弱了我們真正的力量(想想看當你到處罵人,是大家都更尊敬你,還是大家內心都更不甩你呢?!)。

當我們知覺到威脅與自己的脆弱時,我們會有生氣的情緒。對人類來說,許多生氣會導致我們去怪罪別人,把別人視為威脅,卻不願面對自己自己的脆弱。或許你會想用責怪讓別人覺得內疚、羞愧、焦慮不安,你也會因此覺得自己在怪別人的時候很有力,“你看看!都是你們的問題,每次我都要幫你們收拾”。但久而久之,你會越來越感覺到無力,因為你會覺得怎麼別人每次都有狀況、怎麼別人都不聽我的。下一次你會以為應該用更強烈的態度來反應,爭取回那種自己有力的感覺,但隨之而來的就是更沒力的狀態。

在這個狀況下,你是覺得自己更有影響力了,還是更沒影響力了呢?!

我們需要表現得有力量,用執行、解決、專注、自我檢討與具體的建議 來面對壓力吧!

———————————

pinsoul + 編譯

參考資料>>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anger-in-the-age-entitlement/201502/feeling-powerful-vs-being-powerful

有關 “做家事” 意想不到的美德!:一場我們尋找在家中角色的旅程。

站在生活的酸甜苦辣前,我們需要“冷靜”以對!:體認四個事實,還原我們的彈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