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來到pinsoul的Blog,這是一個紀錄、分享與傳遞心理概念的地方

為什麼老朋友能讓我們的未來更充滿活力?!

作為社會性的動物,我們想要去連結其他人顯然是我們的基本需求。確實,孤獨可能是一種不良的心理狀態,可能會帶給我們某些程度的生理與心理傷害。

但我們有可能可以預測,誰會在自己年紀比較大以後,比較容易孤單嗎?

來自心理學與老化期刊的新研究,則是探究了這樣的問題,去了解我們在成人後的不同階段交的朋友,是如何影響到我們年老後的孤獨狀態。這份研究收集超過了三十年,研究者檢視了我們在二十歲左右,三十歲左右,社交的質與量,如何跟我們在五十歲的時候自己的情緒與心理福祉相關。

一份30年的研究

紐約城市大學的教授Cheryl Carmichael博士,與他的同僚,利用了一群在1974年到1980年期間,參與一項日記研究的人(當時這些人大約18到22歲),這份日記研究中,要求參與的人記錄生活中超過十分鐘,任何形態的社交互動,然後在評量自己的經驗愉快與不愉快的程度,以及自己覺得相互交流親密的程度。同樣的資料,後續在1985到1986時,也做了一次收集,當時參與者則是到了27到31歲左右。

研究者到了2007年,又把同樣一群人找了回來,這時候這些人大約48到52碎了,然後再收集他們的情緒與心理福祉的狀態,以及自己目前社交連結的質與量,他們的社交網絡有多大,他們覺得社會孤立的感受有多少,以及他們是否是憂鬱的狀態等等問題。

結果指出,在他們20歲左右時,社交連結的“量”可以預測他們在50歲左右時,是否會感到孤單。當他們當時越多朋友越多連結,他們也在老時候比較不會感到孤單與憂鬱。但當他們到了30歲左右,社交連結的“質”,就變得重要,他們當時與別人感受到親密與接近的程度,如果越好,將獲在年紀大的時候也會有比較好的情緒福祉。

問題來了!:為什麼我們社交連結的功能,會在20歲到30歲間轉換呢?(為什麼20歲時“量”很重要,但到了30歲我們卻在意“質”)

我們的20歲,在發展階段正好是我們邁入成年,開始要大量探索家庭外生活的時刻。我們是著投入社交訊息的收尋,試著盡可能地學習與這個世界,相互交朋友有關的知識,如何與人建立關係,好讓我們能在複雜的現代生活中,知道該如何在公開場合或私人場域經營關係。

但到了30 歲左右,我們大多在人際上有些熱情下降,我們對於人際關係知識的渴望開始轉移。我們開始尋找更多穩定,而且可以長時間維繫的連結,因此開始尋找更多在情感上親近,可以相互聯繫的人。就如同上述的結果,我們關係的品質開始比關係的數量來得重要。

事實上,有太多的社交連結,在我們30 歲的時候,可能會開始干擾我們自己,增進與別人情感親近與塑造親密感的能力。研究發現,當30歲時,過多的社交連結,可能還不一定對自己50歲時的狀態有好處。

我們可以想想看,人們嘗試去追尋自己的社交生活,也是適度地讓自己在面對孤獨時能有所免疫;但孤獨事實上是一種很純然主觀的感受,你自己覺得孤不孤單,全然關乎於你自己是否跟身邊的人有感覺到,情緒上的或是社交上的聯繫。因此,當然我們有很多朋友,但卻缺乏深入的親密感受,情感上的親密交流,我們依然可能感到額外的孤單,就算你常常覺得身邊充斥著朋友與跟隨你的人。

我們的孤獨,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品質,甚至也影響著我們的壽命。如果你在任何年紀,都感覺得自己很孤單,面對這件事是很重要的;想想看這些孤單的訊息帶給自己什麼,而你自己有可以學著怎麼做,讓自己在情感上的困擾能有所緩解,跟身邊人重新搭上線。

———————

pinsoul + 編譯

(photo: http://www.fubiz.net/wp-content/uploads/2015/02/friendrequest-1.jpg)

參考資料:http://www.guywinch.com

我們內心的自我,常常是一種腦海中的聲音!:練習平靜自己腦海中出現的負面對話。

Schizophrenia中文譯名由「精神分裂症」更名為「思覺失調症」的歷史軌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