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來到pinsoul的Blog,這是一個紀錄、分享與傳遞心理概念的地方

總覺得自己有憂鬱症嗎?:停止再把自己的情緒困擾輕易標籤成心理疾病。

mirrorsphotography9-900x721.jpg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花了很多時間面對自己的人格、想辦法成長、療癒自己受的傷、讓自己的情緒保持在良好的狀態。但總是還會有許多不幸的事情發生,你或許會突然經歷一陣悲傷、強烈的焦慮、一段時間的絕望、某些程度的困惑、身體的微恙、心中意義感的危機、一星期的不安等等。就所我們為自己做了許多,事情依然會接續的發生,而影響我們。

情緒的改變常常讓我們感受到一陣強而有力但又痛苦的變化,好像自己斷了一隻手或是突然起了疹子一般。但當情緒上來時,我們常常做的事情很奇怪。我們常常用這些狀態來定義我們自己;例如,”我不會說我最近有一點悲傷“,而是說“我好像有憂鬱症”,我們會把自己定義成有某種問題的人。當我們有疹子時,我們會說“我有疹子”,而不會說“我就是疹子”。相反的,當我們經歷一陣悲傷時,我們常說“自己好像得了憂鬱症”,而不是說“我最近比較悲傷”。這是我們常常口語上會說的方式,而這也是一個問題,我們常常把自己某種長時間的心情狀態,直接定位成某種疾病。

我們現階段的分類心理疾病的方式,事實上讓我們無法好好描述或正確地描述人類的情緒狀態。這樣的疾病模式常常誤導我們去相信自己經歷到情緒上的痛苦,可能是一種心理上的疾病。但事實是,這兩件事情全然地不同。我們也許本質上心理是很健康的,但卻要面對一些嚴重的情緒問題,就如同我們可能本質上身體是健康的,但我們有時也要處理外部的受傷或是起疹子。所以,“我心理健康,但現階段正經歷情緒上的痛苦”,跟“我有憂鬱方面的心理疾病”是完全兩碼事。

我們都可以很確定一件事情,當我們起疹子時,我們不會選擇用這件事情來定義自己,因為我們會知道這樣是一種錯誤,導致誤解的說法,因為沒有人會說自己就是疹子。而悲傷難過也是我們心裡常發生的事情,但我們卻會因為常發生,就輕易地認定自己“就是憂鬱症”。這種直覺想法,好像是試圖把我們推離自己,反而無法看清悲傷發生的原因是什麼,到底什麼根本的問題我們自己需要去面對。

舉個例子來說:想像看看有一個人心理感到很不安,因為她發現自己似乎沒有能力去懷小孩。她持續地對這樣的失落感到傷痛,她也持續地為自己的情境感到罪惡感,然後她開始對社會與周遭的人感到生氣,包括自己的家庭成員,那些影響他現在處境的人。她或許在生活中的許多面向都很堅強與健康,但對她而言這樣的痛苦就是無法停止。

在現實的情況中,悲傷影響了他們生活,讓他變成一個看似憂傷的人,一個比別人更憂傷的人。同時間她也清楚自己情緒上的強處,她事實上也可以讓自己心情變好,但她就是無法輕易地消散自己心中的悲傷。結果,奇怪的是,我們卻不知道該如何講述這個情緒的狀態與情境,因為我們所使用的疾病語言,與真正地描述自己的情緒狀態顯然是兩件事情。

當面對的是生理上的問題,我們會說:”我感覺還ok,只是腿斷了“,或是“我的健康其實很好,只是季節性過敏真的讓我很難受”。我們會說:“我因為常常打電腦,肩頸會酸痛,所以我嘗試每天做運動讓自己好一點,除此之外平常我感覺也還好”。所以,生理上的問題我們可以清楚地與我們本身存在的狀態區分,但顯然情緒狀態對我們來說則比較難區分。

我們常常不會去說:“我在心情上的變化其實滿好的,但我只是現階段比較悲傷”。我們不會習慣去說:“我的心情其實都不錯,但只是我一直會有些焦慮,當我想到要坐飛機時”。在前面的第一個例子,我們常常就會說自己有憂鬱症了,第二個例子我們就會說自己好像有恐慌症。有時候我們甚至不知道,我們在口語上常常把自己形容成某種疾病失能一般。

當我們說:“我有憂郁症”、“我有過動症”、“我有恐慌症”、“我有焦慮症”,諸如此類的時,我們不僅讓我們的個人福祉蒙上灰塵,更應該說我們完全忘記了個人福祉的重要性,我們看待自己好像很不好,而不是認為自己本質是ok的,但只是有些議題需要自己注意。雖然說自己有些悲傷,但其實本質上是健康的有些奇怪,但這其實是事實狀態,事實是,我們大多數人情緒的狀態與變化都是正常與自然的,但面對當下一段時間的悲傷或焦慮,我們應該花更多心力去關注到這個事實,而嘗試去提醒自己好的一面,以及如何面對當下的困難。

我們應該多提醒自己許多事情都是會變化或過去的事件(雖然開頭很痛苦,但我們的感受也會隨時間沖淡),而這些事件也應該像我們身體上的受傷一樣去正視,去修補,而不是只是冠上自己一個名稱,然後用這個名稱來代表自己的整體。當你面對悲傷或是意義上的危機時,我們的難受是自然的,但不代表我們就一定是,某個“症”纏身了。

試著提醒自己一件簡單的事情。如果你經驗到不適,試著描述這些不安,告訴自己:“我其實大體而言還好,但只是心情有些悲傷”,而非直接把自己稱為有憂鬱症了。試著跟自己用新的方式對話,看自己的問題,而非用標籤取代自己的自然面貌。

總結

目標: 提醒自己當下所擁有的健康與福祉,然後承認自己只是有些困難需要去面對。

關鍵原則:對我們每個人來說,不去自稱是某種心理疾病是很重要的,當我們經歷到情緒或心理上的困擾時,告訴自己依然有一些能力去看見自己的困難,然後有效率地處理這些問題。

關鍵策略:試著用新的方式描述自己碰到的困難,新的方式去描述憂鬱或是焦慮的狀態。

———————

pinsoul + 編譯

(photo:Guillaume Amat's work)

參考資料:Eric R. Maisel Ph.D. Rethinking Psychology Blog

生活中的每一步都是一種嘗試,但絕對不是最後的終點!

碎了一地的人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