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來到pinsoul的Blog,這是一個紀錄、分享與傳遞心理概念的地方

如果你想要看見改變,與其說教,不如問個好問題!?.......

新一年的開始你希望自己這一年有什麼樣的改變呢?你是否希望自己的團隊有些不一樣呢?有時候我們要改變行為很困難,雖然有無數的理論討論我們要如何激化人們去產生長時間的改變,而最新的研究卻發現這個改變的秘密比我們想像中的簡單的多了。

提問行為的效果

在最新發表在消費者心理學期刊的研究發現,當我們問出正確的問題,這將會是行為改變的關鍵。提問行為的效果,研究者認為當我們針對別人的未來行為提出問題時,將會加速個人在改變上準備好。

所以,與其我們告訴別人或自己好好儲蓄為了未來做好準備,還不如問:“面對未來,你是否有足夠的資金能為自己做好準備呢?”;這樣的問題提出一種溫和的提醒,告訴我們準備是很重要的,雖然疑問常常對那些完全沒有準備的來說,會有一些不舒服。

這樣的不舒服,其實就是我們促進別人改變的根源。當個體無法展現好的健康行為時,對他們提問或許是要他們好好抉擇的一種提醒。

研究者發現,提出疑問可以對許多行為產生某種持續,且顯著的改變。直接的提問可以讓人們更少欺騙別人,更多運動、更願意參與自願服務、做好資源回收等。

關鍵就在於,詢問問題可以促使別人去直接選擇“是”或“否”的答案,有趣的是,研究者發現提問行為的效果,甚至在電腦上或是用紙本傳遞時效果更強。

為什麼有效呢?

有許多理論可以解釋為什麼提問的行為有改變的效果,但這裡可能用一個最原始的心理學理論來解釋。

認知失調( cognitive dissonance)是一種現象,發生在當你理想中的自我,跟你真實的自我不吻合時,你內心出現的一種衝突感受。所以你可能希望自己是健康的人,但你的行為或許不是如此,並不符合健康的人該做的,因此當有人問你,你是否有常規的運動時,你心中浮現的“沒有”答案,將會讓你感到很不舒服。

為了要撫平我們心中的不舒服,我們常常嘴巴上回答是“有的,我有做運動”,而也因此你會自然進入一種自我實踐預言,嘗試去吻合你預期中的自己,嘗試去多運動一些。

回答這類的“是”、或“否”的問題,特別是透過電腦或是紙本的方式,往往不會讓我們去澄清,因為你或許想要解釋你為什麼沒有運動,或是你為什麼沒有時間,但這類的問題沒給你空間去解釋,你只需要告訴自己,到底是要做,還是不做而已。

我們可以如何運用呢?

這樣的提問行為效果可以在許多情境有很多用途,下面有一些例子“

  • 用來對付自己:針對那些你一直沒有動力調整的領域,直接問自己這類“是”、或“否”的問題,你或許會發現強迫自己去回答“是”、或“否”,反而會讓你提升動機去調整。(例如,我有對自己的課業負責嗎?)
  • 嘗試影響別人:如果你的員工開始上班會遲到,你或許可以傳個email給他,問問他“你下次會準時來上班嗎?,提升別人對於自己行為的覺察,可以溫柔地用質問的方式來讓對方的行為改變。
  • 用在行銷策略上:廣告的內容都可以問:“在一天辛勞的工作,你是否或的應有的回報呢?”,然後來促消費者在下班後購買特定產品來回饋自己。
  • 公共服務推廣上:當別人問你:“你是否要去投票呢?”或是“你是否要去打流感疫苗呢?”,這樣的問題將會使你檢視自己的價值觀,然後看看是否要調整自己的行為。與其提醒別人事情的嚴重性,還不如直接問對方一個問題,來促進他去做出選擇。

下一次你想為自己的行為找個理由時,或是你想要對別人的作為說教的時候,你可以嘗試不一樣的做法。你可以問問對方有關“是”或“否”的問題。你或許會發現這樣很簡單,卻是很有效地促使別人產生長時間的行為改變。

--------

pinsoul + 編譯

(photo:Leandro Erlichˊs work)

參考資料來源:http://www.forbes.com/sites/amymorin/2016/01/22/study-reveals-a-conversation-trick-that-motivates-people-to-change-their-behavior/#77d348dd418a

如何讓我們彼此都能追求茁壯成長呢?......

迴避與人衝突所帶來的代價,比你想像中的嚴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