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來到pinsoul的Blog,這是一個紀錄、分享與傳遞心理概念的地方

人在這,卻心不在這;這種忽略如同被遺棄般的難受....

在臨床心理學的工作之中,常常要面對許多在人格上出現生活干擾與適應不良的個案,而對於這種醫療上稱為人格障礙的個案而言,最核心的議題是一種感覺被遺棄或是被背叛的感受。就像一個還沒辦法完全獨立於父母親的小孩一樣,在一種不成熟的心靈之中,如同小孩,這種一直有被遺棄的感覺,是一種持續覺察到自己的存在不被重視,就像回聲一般不斷回旋在自己腦海,讓我們強烈的渴望自己任何的一舉一動都能夠獲得相對應的回覆與證明,而有時候這種尋求自己被重視而沒被遺棄的證明的力道,常常超乎許多常人能夠負荷。這也是為什麼強烈被遺棄的感覺,會侵蝕一個人的生活,不是讓我們糾結在動盪的人際關係,要不就極端的孤立自己嘗試不斷逃避面對這樣的感覺。

我們都希望別人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有所回應,因為唯有透過互動下的回應,我們才能夠感受到真實自己的樣貌為何,才知道自己原來是這樣存在的。當然不是每個人的成長背景,父母都會給予適時的回應,或是給予能讓小孩理解的回應。畢竟作為成人的父母,常常可能尚未成熟到不再在意展現自己的性格與想法,也無法抽離到一個所謂父母角色的高度,去給予小孩理想上的回覆與滿足。品格的力量作者David Brooks曾談過哲學家 Martin Buber 的概念,認為 Martin Buber 所談的 “我與你” 是我們人類互動的精神所在,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並非“我與它”的互動。當照顧自己的人不把小孩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時,沒辦法以人與人互動的方式面對彼此時,真誠的互動與交換常常就不會發生,父母必須把小孩當成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父母才會發現對方作為一個人的需求,作為一個人渴望互動與回饋的需求。而當父母無法穩定的以人與人方式互動於小孩之間時,小孩被作為一種“物品”,需求是被忽略的,想法是被忽略的,而無限的控制是這種關係的本質,而對於小孩而言不斷尋求將關係從人與物品的互動,成長到真實人與人的互動,就是一直在努力卻又達不到的處境。這樣親子互動的雙方,對於小孩而言,自我是空洞的,因為作為一個人被給予回饋,人才會延伸出自己的想法與認同。

這種空洞的關係不會因為我們長大後就結束,他會延續到我們出於家庭的各式人際關係之中,當我們無法透過互動建立真實的自我,我們也就無法跟一般人建立一種屬於人與人之間常態的互動關係,也無法依據這樣的互動關係去調整自己的慾望與情緒。因為當作為孩童的我們,當我們在有所反應時,我們被賦予獨立作為一個人的回饋與互動(而非只是指令或是忽略)。我們才會作為一個獨立的人進行思考,與自我調節。

想想看如果你把對方當成一個獨立的自我,想與之互動維繫關係你會在意什麼,你是否會想聽對方的想法,並且在想法澄清之前不隨便下評斷,你是否會在意對方的感受,但卻不會過份地干涉對方想要調整自己的方式,而當對方有所表示自己的心情時,你試著不會逃避,而想要安慰多於指責。

真誠的關係,發生在我把對方當成一個獨立自主的個人開始,也因為對方帶有自己的性格色彩,帶有自己的情感、痛苦、想法與價值,所以我要用一個簡單真誠的方式與對方互動,我才能夠真實的認識對方。而也因為我這樣的重視,對方也才能真正的發現,原來真實的表現自己,會深化關係,而不是讓自己被遺棄或是疏離。我們恐懼這種被別人忽略,而且是打從心裡在人格與信念上的忽略,因為這代表著即便我們相處在一起,我這個人在內心深處依然是被遺棄的,而反轉這種恐懼的方式,就是我們必須認清到這種忽略式的互動對我們人格的衝擊有多深,而在親子關係之中是如此,在成人間的互動之中也是如此。

------

by pinsoul +

(photo:  Adeline Mai's work)

在生活中的潮起潮落,是什麼造就了自己的生活呢?...

不想要擔心的那麼多嗎? 其實我們比自己想像中更熱愛杞人憂天的生活....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