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soul

View Original

在意圖與行動之間搭起一座橋樑,一條暢通的橋樑..?

我們總是會糾結在自己當下的目標。有些事情必須做,但卻沒心力去做;有些事情不想做,但卻只能去做。這種現實與期望的落差,是我們生活中失落的來源。基本上我們常設定很多目標,但卻很少有機會逐一完成,我們常常在中間就放棄追逐目標,也忘記監控自己去達成目標,回頭想想我們會以為自己沒有資源去行動,不管是物質上的、或是心力上的。

如果你手上有許多想要做的事情,但卻處於一種資源耗竭的狀態的話,你一定常在思考要如何平衡這些目標,如果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又如何把自己強烈的意圖,能夠轉換成實際的行動。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瞭解到,自己要如何在意圖與行動之間搭起橋樑,讓這兩件事情成為一體,而非讓自己只是想,卻無法做而已。

心理學稱為這種意圖與自己的作為有所落差的狀態,稱為:意圖-行為落差,而許多研究也發現這樣的現象很普遍,也影響我們生活許多,更可能是生活中負面情緒的重要來源。但研究者更關心的是,那我們要如何改變這樣的落差呢?我們要如何讓自己的意圖,能夠真正轉換成行動,而不是只出一張嘴,但卻不會動手。

在心理學中有許多研究在討論,一個人是如何產生行動的,而根據一些學者的探索,可以發現當我們要進行行動時,我們會產生所謂的行動計畫的心理歷程,我們會用 “如果怎樣”所以會“怎樣”的邏輯來推演自己的行動,而這樣的內心思考就會變成我們個人的執行意圖。簡單來說,當我們想要學會開車,我們不能只想要開車,但卻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我們會在腦海中想像如果我要學會開車,我應該怎麼做。這時候我會往前去報名駕訓班,然後乖乖去上課,完成課程考試後獲得駕照,然後再常常開車練習,讓自己的開車越來越熟練。但開車到去報名上課這之間常常就產生意圖與行為的鴻溝。我們常常會只想要學開車,但卻無法跨出這一步。

所以以這個例子來說,如果我們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回頭分析看看如果要怎樣,我才能夠順利去報名駕訓班。第一點可能牽涉到錢,所以我們需要一筆錢,但我們可能需要開口跟家人借,或是我們需要開始在日常生活中存錢。我們會在各式各樣的行為上分析哪一個做的機率比較可能,然後要怎麼去回應這些選項,最後選擇一個比較能夠協助我們完成目標的行為去做。當我們可以具體化地去辨識出自己碰到的問題,然後再慢慢拆解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做什麼去解決。基本上每一個意圖之後都會顯現出許多在執行上會碰到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都會是我們去行動的阻礙,但我們可以在事前先去判斷每個問題發生的機率,以及我們可以克服的機率,然後再去決定要如何回應這些困難,找到回應這些困難需要的行動與想法。

通常我們無法行動並不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該怎麼做,而是有太多問題會出現,我們時常顧此失彼,而導致挫折很快就產生。但如果碰到問題時,我們可以透過考量回應的方式,想想看如果發生什麼事情,我們應該做什麼樣的回應,去慢慢釐清自己可以怎麼做,怎麼解決問題。

簡單來說,當你覺得自己有很多意圖,但卻很少行動,代表你過往使用的行動規劃缺乏組織性,或許根本沒想那麼多。如果想要讓 “想” 轉換為 “做”,你需要想清楚,在做某件事情之前,你可以想想 如果我做了A,那會發生B;而如果我做了C,那會發生D。透過思考各種選項的結果,就能夠幫助我們快速地選擇能完成自己意圖的行動,讓意圖與行動之間的鴻溝稍加減少。

-------

by pinsoul +

(photo:  Dempsey's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