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soul

View Original

你了解自己為什麼想要『抱怨』嗎? 建構自己的『抱怨』心理學..

當事情不如你意的時候,你會做什麼呢?別說你什麼都不會做,你一定會做點什麼,在心情上你一定會讓自己符合不如意的狀態,不管是憂鬱、還焦慮,你總需要沈浸在某個心境之中,讓自己清楚的知道現在不是自己想要的。

當然你還會充分利用你自己的嘴巴,講是一定要的,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告訴別人自己不如意的地方,因為我們內心的標準沒有被滿足,或是內心的需求沒有被重視到,我們會『抱怨』,會用講的方式述說到底事情有多不順利,對方有多不應該,自己到底有多倒霉。所以『抱怨』其實是一種特殊的對話狀態,你可以說是負面的,因為他有一種憤怒與不滿瀰漫在自己的話語之中,你也可以說『抱怨』絕非一種無意義的發洩而已,我們或多或少都想透過這些『抱怨』能傳遞出什麼訊息,讓自己『抱怨』的現象能夠『扭轉』。

 

關於『抱怨』的心理學

『抱怨』是我們常常在抱怨的事情,因為你聽久了都不喜歡,你不愛自己總是在說話的過程中是批評別人,講述對XX事的不滿,所以愛『抱怨』就很值得我們抱怨。但我們既然總觀來說挺討厭這件事情的,為什麼我們還會一直持續去做呢?

『抱怨』基本上是一種起頭於單純表達不滿的行動方案,當兩個人在一起時,你希望透過對話讓別人知道你有多不爽當下發生的事情,可能小到覺得晚餐很難吃,大到覺得父母怎麼可以對自己那麼壞等等。但自從溝通管道多元化了以後,我們對事物的『抱怨』會充斥在各式各樣的平台上,我們可能對某些商品不滿而去店家的臉書留言抱怨,我們可能吃完餐以後在評分上抱怨,我們也可能去跟自己毫不相關的人抱怨跟他毫不相關的事,我們甚至可能寫了一篇長文『抱怨』到其實也不知道會有什麼人會看。

這種表達不滿的行動,起出一定是碰到讓自己心情不好的狀態,但真正會讓我們啟動『抱怨』的狀態有可能是這種讓人不滿的狀態可能更甚於我們預期,你可能去看了一場表演,你因為支持親朋好友所以去,你已經預期不會太厲害了,但沒想到去了以後看到他們很不認真,這種狀況會讓你更想要『抱怨』,你有一種我都退讓了,你們還可以突破底線的無奈與不滿。所以我們一定會在內心設定某一種會啟動『抱怨』的底線,而你只要稍加留意一定可以注意到,你不是每一次碰到不滿的事情都會『抱怨』,而是那種讓你不滿的事情超過了你某個覺得可以爛的底線,你才會啟動『抱怨』模式。

既然『抱怨』對每個人來說都有一個基本線,這也顯示了有些人很容易『抱怨』是因為他的底線其實很高,他很容易對事情不滿,而他的標準可能拉到自己更容易好像碰到什麼不滿的事情都似乎超過自己的預期。

而每個人對於『抱怨』的底線,背後可能使用的標準會不太一樣。有些人把事情是否是自己能掌控看做會不會啟動『抱怨』的標準。當事情超乎自己預期,而沒辦法控制時,很多人會開始『抱怨』。但也以人把啟動的底線設定為是否能讓自己開心,而當事情沒有讓他感到想像中的快樂時,他也會開始『抱怨』。所以你要了解自己『抱怨』啟動的底線,很難閃躲開去認識自己,倒底真正喜歡用來判斷事情是否讓自己滿意的標準為何。

對每個人來說可能『抱怨』背後想要進行的功能都不太一樣,有些人或許大多數時候都只是想要發洩自己的心情而已,他重點在自己身上,重點在自己有沒有發洩到,或許對這種『抱怨』者來說,只要聽他宣洩就是結束這些『抱怨』的方式,但有時候愛宣洩的『抱怨』者可能也會因為心中的憤怒,持續去想這些事情,讓這種宣洩的過程拉得很長,要宣洩很久的時間才行讓自己的心中怒氣消掉。

另外一種『抱怨』的功能可能在讓自己更了解到標準在哪裡,就像前面說的,有些人抱怨是因為事情超出自己的控制,而這種『抱怨』是為了讓自己更清楚標準在哪的人,會不斷強調自己的底線在哪,然後透過『抱怨』來強化這個底線,強化自己就是必須用這種方式來看世界,也因為『抱怨』是為了讓彼此知道底線在哪裡,這種『抱怨』或許不會久,但每當事情自己無法控制的時候,『抱怨』就會發生。

通常當你想要表示自己的底線在哪時,你可能會更想要進一步地透過『抱怨』來達到改變對方的目的,所以你會要得更多,想要說我是不是多講幾次,多抱怨幾次對方就會開始改變了,或是這些惱人的事情就不會再發生了。很多人愛講,愛『抱怨』就是因為他們想要透過講來控制事態的發生,先不管這些事情是不是自己應該插手的,愛『抱怨』的人可能都會因為有時候『抱怨』久了別人真的會變化,而開始相信『抱怨』是一種溝通的方法。而通常『抱怨』想要用來改變對方,我們甚至會覺得『抱怨』是委婉的要求,還非一針見血的建議,這時候你甚至覺得自己其實還留台階給別人,這些信念也強化我們想用『抱怨』來改變人的想法。

 

『抱怨』迴旋

不管為了什麼『抱怨』,『抱怨』久了都還是會成為一種習慣,這種習慣是你會無意識地時常檢視身邊出錯的狀態,而非看見身邊的好事發生,因為你一直在尋錯,所以你會覺得東西不好吃,服務不好,態度不好,車程不好,問題不好,互動不好等等問題,而這些雖然是『抱怨』的核心,但有時候『抱怨』的迴旋是我們長時間慣養自己而生的。

先別說『抱怨』會照成什麼樣的人際狀態變化,光是你內心的狀態變化,或許就不是你想要的,你或許不會想一直做一個不斷在『偵錯』的人,當然發現錯誤也不一定代表要講,但『抱怨』的人一定會把發現錯誤連結到講出來作為解決方案,而這時候我們或許就成為了自己不斷『抱怨』的環境推波助瀾的幫手了。

你可能沒想過自己的『抱怨』長什麼樣子,是為了什麼,你內心的標準又在哪,當怎麼樣的超過標準,你會啟動『抱怨』,而當你『抱怨』時,你又會希望達成什麼功能,是宣洩情緒,還是提醒自己不該如此標準,或是你想要說『你們必須要改』這樣的建議呢?

參考文獻:

Kowalski, R. M. (1996). Complaints and complaining: Functions,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9(2), 179-196.

--

by pinsoul +

(photo: Dustin Farrell's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