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來到pinsoul的Blog,這是一個紀錄、分享與傳遞心理概念的地方

自戀的人也喜歡自我折磨.....

自戀的人也喜歡自我折磨.....

通常說一個時代的代表性精神是什麼,我們通常是指正面的,例如講到20年前的世代,我們會認為他們相信『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道理。而到了現今的世代則又會是什麼呢?有些人會說這個世代的人終於達成了不需要任何努力,就可在自己的手上創造一個世界的境界,埋頭盡自己的生活,但卻是經過自己篩選的,這聽起來好像有一點自我中心。

或許現在的生活是特別自我中心,你會發現聽你講話的人變少了,了解的喜愛的變少了,這或許是因為社會已經達到某種多元到不行的程度,每個人擁抱的可能都跟你想擁抱的差距甚遠,也彼此不關心,也彼此鄙視著。這種奇怪的處境,讓我們有一種感覺是每個人好像都或多或少有些自戀,因為我總是看到別人喜歡他自己所愛的,而不在乎我所愛的。

自戀或許不僅僅是愛自己而已,而是只想關注自己感興趣,只想在乎自己的世界而已。而我們喜歡討論誰是自戀的人,因為這樣我們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身邊有哪些自私的人,而這些人又是多令人討厭著。但你有想過說,你自己活在這個世代裡,或許已不同世代的標準,你也是一個自戀的人嗎?

我們活在當下,其實很多時候在一種無心的狀態之下,就走進某種自戀的情境之中,看看自戀或許代表什麼,你可能也不會否認自己是自戀的,而這也是為什麼有人稱這個世代為『自戀的時代』。自戀的人可能是高度的自我中心、專注在自己想要看的,然後忽略其他人的觀點,但重點是他們時常不自覺自己其實是某種偏頗的狀態。在對話中最常發上這種自戀的傾向,你講著你自己想講的,當對方講述某些其他觀點時,你還是講著自己想講的,這可能稱不上對話,而是像某種一對一的演講,你只在乎自己的事情有沒有講完。

這聽起來好自戀?只在乎自己的事情有沒有講完,這種內心隱隱約約有一種自己的事情當下比較重要的感覺,自己關注的事情當下比較重要的感覺,內心沒有一種超過於自我的想像的感覺,聽起來就是如此的自戀。我們有時候對環境不滿,認為環境缺乏關心,但卻在考量諸多事物時,沒辦法超越自己,去想像一個關於大眾或群體的興趣,並嘗試滿足它,而不是只滿足自己想要的,這種心境或許是我們惡性循環讓環境如此不良的根本吧!這也是為什麼沒有人會說自戀是件好事,但自戀卻又成為時代的精神標記。

 

自戀如何成為時代精神

在1990愛荷華大學的傳播學教授與同事們,彙整了典型自戀人的對話風格。他們發現了進入自戀狀態的人可以有四大類的對話行為,包括:

首先『自己比較重要的行為』:有 1. 總是想要在分享事情時搶先一步說話;2. 總喜歡質疑別人,讓人感到有比較優越的知識;3. 喜歡數落別人,讓別人覺得自己比較弱。

再來是『自私的極大化行為』:1.總是把焦點試圖轉回自己身上;2.常常用『我』怎樣怎樣的說法;3.講話總是講不停,不給別人說話。

再來是『愛出風頭喜歡表演的行為』:1.總喜歡誇張的肢體動作;2.喜歡誇張的臉部表情;3.講話喜歡大聲;4.總喜歡有意無意地觸碰別人。

最後是『在人際關係上的操作』:1.別人講話的時候喜歡出神或發呆;2.總喜歡聽別人的對話是什麼,而不專注在眼前的人;3.不太懂得聆聽;4. 對別人的事情不會想要澄清或是問問題。

這些我們常常在互動或對話中犯得毛病,其實都是我們開始走向自戀的象徵。因為這些舉動都是希望自己多被看見,勝過於去關心那些超過自己有關的事物。我們有時候認為自己不在乎的事情就不重要,自己沒有把持的觀點,就是爛觀點,自己喜愛的,別人不愛,別人就是有病,而這些腦海裡的備註,都可以說是自戀的行徑。

總是會有一個人先開頭,所以自戀的世界才會開始發展,所以同樣的當我們面對喜歡關注自己的人時,我們也會延伸出一些回應的方式。有些人會用自戀回應對方,他們可能會當面質疑講的人,甚至嘗試去不斷打斷對方說話;也會嘗試轉移話題,或是讓別人進入對話中,甚至選擇性地回應有意義的話題等等,嘗試打斷過度自我中心的對話。

但大多數時候,我們會選擇比較消極面對,所以自戀才得以蔓延。我們有時候就是不反應,或減少反應;也會表現某種沒興趣的樣子,然後想辦法遁逃;常常也會假裝在聽,然後對內容產生某些假笑,甚至以後就會逃避這些人了。這些反應雖然很正常,但卻讓自戀的互動蔓延在我們的人際互動之中,因為自我中心的講話至始至終都沒有被標示出來,他其實無助於我們認識彼此,合作工作。

而很多時候,我們上述的對話方式,你可能還會在許多刊物或書籍上看到鼓勵的內容,特別在商務的互動上,我們有時候很強調那種自我中心的自戀對話風格,但有時候我們不一定能區分,朋友不一定是商業夥伴的界線,而我們多數人可能也沒那麼有彈性地去切化自己的講話風格,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久而久之這個時代,在一且鼓吹效益與自我功績的態度之下,讓每個人都必須成為自戀的人,因為唯有不短行銷自己的人,才能夠在重視功績的社會中脫穎而出。

更重要的事情是,現在的自我展現的管道變多了,你即便沒有觀眾,也可以自我對話,一且都變得很容易,當你想要講述一個只有你在乎的事情時,你就發發文就好了,奇怪的是,很多人看了會給你一個簡單的回應,按個鍵就行了,但這簡單的按鍵,就可以鼓勵你往自我中心更加邁進。在沒有人際互動的相互修正下,你大可只講自己的事情,講得越誇張,越大聲越好。

 

自戀人的心境也很懂得自我折磨

在Byung-Chul Han的《倦怠社會》中最後的小篇章有一段對於自戀成為顯著的觀察描寫,特別精準。因為我們都在追求某種名聲上的功績,導致於我們進入某種令人倦怠的狀態之中,總有人會比你更自戀,講話更大聲,所以你就算很自戀,你也會自我要求要更自戀,這就像是一種無止境的自我剝削,要你毫無保留地關注自己,自我揭露,也只有這樣,別人才會給你,你越來越大胃口的虛榮與被注意需求。

其實自戀的生活,其實挺累的,很容易讓人疲倦,因為很少人可以自我關注到,完全不在乎別人有沒有關注你,而自戀之所以是負面狀態就是,我們根本無法消除我們內心想要與人連結的需求,我們只是用自戀來壓抑這種需求,這就好像分配注意力一樣,你把注意力關注在自己身上,或許以為就不會那麼關注別人的狀態了。

想像看看如果大家都這麼自戀,那大家都是彼此獨立的個體,在想像中幾乎沒有關聯,這種孤單是一種單獨面對世界的孤單,也是一種自我倦怠的根源。因為這是一種心中好像沒有世界,對世界的知識日趨貧瘠,與世隔離,世界終將毀滅的倦怠,你自己摧毀了,與別人的關係,而去慣養自己自我參照的自戀。

或許繁忙功利的社會讓我們一直都很倦怠,也因為我們想要證明自己是比較重要的,而慢慢邁向自戀的路徑中,而這個路徑時常是透過人與人的對話開始邁進的。在《倦怠社會》中倒是提供了另一個想像,一種所謂卡夫卡論述下的帶有療癒能力的倦怠,一種會癒合傷口的倦怠。相較於不斷自我關注與反覆自我檢討帶來的折磨與倦怠,我們也可以選擇信任世界,是『較少的自我更為豐富』是一整『信賴世界』的健康,這種倦怠是一種把生活部分託付給別人的豐富,你有別於自戀式的只在乎自己,你透過關注別人在很疲累的社會中尋找到得以讓自我變小的力量,而我們也就不用一直逼自己一定要被人看見了。

參考文獻:

Vangelisti, A. L., Knapp, M. L., & Daly, J. A. (1990). Conversational narcissism.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57(4), 251-274. doi:10.1080/03637759009376202

Byung-Chul Han(2010)《倦怠社會 Mutig kits gesellschaft》,莊雅慈、管中琪 譯

--

by pinsoul +

(photo: Balazs Csizik's work)

你如何用手機,反映著你如何談戀愛?

你如何用手機,反映著你如何談戀愛?

你了解自己為什麼想要『抱怨』嗎? 建構自己的『抱怨』心理學..

你了解自己為什麼想要『抱怨』嗎? 建構自己的『抱怨』心理學..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