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來到pinsoul的Blog,這是一個紀錄、分享與傳遞心理概念的地方

總在想,為什麼你看到的世界那麼黑暗?!..

總在想,為什麼你看到的世界那麼黑暗?!..

意見不合是很常見的,準確的來說,是無時無刻幾乎都會發生的事情。當然很自然的當你發現自己的想法與別人南轅北轍時,你告訴你身邊的人,他們大概都會卻你要從別人的角度思考看看(但當然也很多人會跟你說『不一樣那又如何?管好自己就好了!』)。不同的觀點有時候宛如平行宇宙,你會說我們兩根本是不同世界的人,是的!沒錯,確實是不同世界的人,如果這個世界是由你的心智去建構出來,那不同的背景與認知事情的方式絕對會形成不同的世界體系。

想法不同時常體現在看件事情的方式不同,觀看是我們認識世界最直接的方式,所以你看到什麼,跟我看到什麼可能都不一樣,我一進門可能是也尋找有沒有認識的人,而你一進門或許可能尋找哪裡有廁所,這就是我們看世界的差異。

所以在別人的角度想,是什麼意思呢?是不是當對方站在那個位置,看見的事情,我也應該走過去站在那,用相等的高度去看看原來我會看到什麼呢?這是一種譬喻,譬喻如果我們要想通別人的觀點,不僅僅是想而已,也需要我們真的從他的視野去看看到底會發現什麼?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看見書中作家的描繪,總會想去文中所寫的場域看看原來是可以這樣描繪的,或是看見畫家筆下的景物,我是否能到現場看看,他是怎麼用創作形成他對世界的印象。對於意見不合這件事情或許也是,當你發現自己想要的跟別人不同時,你或許可以試著從對方怎麼看見眼前事物的方式去重新走一段他的心智歷程。

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的最新研究,Erle 與Topolinski心理學家,討論著這樣的議題,心理學中的設身處地的著想有一個冷調的說法,稱為觀點取替(perspective-taking),而這篇研究在探索過去這個作為同理心,同情、理解他人基礎的能力,我們會因此得到很多好處,例如跟人更親近,讓人覺得尊重等等,而我們是真的如何去做這樣的事情的,我們要如何觀點取替呢?這篇研究很直接地以我們如何在知覺世界的方式上重建或說是同步別人真實看到的物理結構,來作為觀點取替之所以能進行的基礎。研究中的實驗,都可以發現我們要透過別人的角度去完成某件事情事實上會比較能,也會花比較多時間,但雖然我們損失了效率,再用別人的觀點時,但卻獲得另一個有趣的結果,也就是我們會覺得自己跟那個我們嘗試取替觀點的人更親近。

更有趣的地方在於,研究發現我們用想的不會有這樣的效果,我們就是要真的站在別人的視角去完成事情,去看事情,才會有所謂的更親近的感覺,或是對別人的要求有所降低。所以我們或許都鼓勵著設身處地,或是同理別人、替別人著想,但從這裡來看,更根本的是,我們無法只靠想像去完成這件事情,你只是坐在桌前去思索為什麼意見不合,你可能無法突破盲點;或許你我需要起身,跟著對方一起真正的『看』事情,從他的視角,從他的眼睛的高度去看,他會如何看見世界的,你或許會發現更多對方世界的真實樣貌,而你內心對於彼此的嚴苛要求也可能降低一些。所以有某個朋友跟我們說,他時常偷偷地做到某個人的座位上,想說到底從他的位置上平常會對什麼敏感,聽到什麼,看到什麼,又不能看到什麼。

參考文獻:

Erle, T.M. & Topolinski, S. (2017). The grounded nature of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tak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2(5), 683-695.

----

by pinsoul +

(photo: Nicolas Lescot 's work)

總想要每個人都喜歡上我、贊同我的決定、認為我好棒?!....

總想要每個人都喜歡上我、贊同我的決定、認為我好棒?!....

無法著眼大局,又時常悲傷,我還是能創造出某些東西....?!

無法著眼大局,又時常悲傷,我還是能創造出某些東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