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來到pinsoul的Blog,這是一個紀錄、分享與傳遞心理概念的地方

『瘋狂的精神』⋯⋯》關於10/16的行動日誌

『瘋狂的精神』⋯⋯》關於10/16的行動日誌

瘋狂的精神在帶有一點水氣的晚間開始了。當初在招集這場協作式讀書會的目的在於,透過簡單的閱讀來達成一群不認識的人,相互討論的精神,有了討論也就想像可以一起做點什麼,所以也就訂了一個能夠『協作』的期許目標。

介紹

而我作為這場讀書會的『引路人』,做的是把想法先丟出來,透過自己的視野閱讀消化後,來逐步逐步地引發大家對於『當下日常生活中瘋狂』的觀察、經驗、甚至是想像。而我是這樣說明這個讀書會的結構的。

瘋狂的精神.002.jpeg

10/16算是團體大多數成員彼此見面的頭一回,彼此介紹對團體是挺重要的,頭一回約莫有20多位成員參與其中,而背景也多元廣泛,但有一很直接的共通點,也就是『心理』相關的思維依然在參與成員的背景中,取得一定程度的份量,不論是創作所需、服務所需,或是生活上靈感的來源,應該可以說彼此都對人的心境是一定程度的好奇的。
而我除了引導大家淺略地認識彼此的背景,也把自我介紹的重點放在參與的動機,而這段參與動機的分享,許多人除了來自於個人生活經驗所致的好奇外,也許多人想要再「書」與「討論」中對於『瘋狂』這件事情多一點認識,或說更精準地講是對當前生活中『精神醫學』的多一點認識,那些多一點認識的背後驅力,可能來自於曾經使用過精神醫學的服務,也可能來自於周遭好友對自身精神現象的困難與糾葛,但總歸一句,大家參與的動機幾乎都很純然地座落於對如何觀看『瘋狂』這件事情的中心。


文本閱讀

10/16算是一次引言性的團體場次,除了認識彼此,讓大家了解到我作為『引路人』所形塑的討論風格,來決定是否要一同繼續進行下去外,也很直接地要從過去的歷史文本切入,直接按圖索驥地尋覓『瘋狂』的觀看方式。既然是『觀看的方式』,那就關乎你用什麼姿態來看,姿態是一個比喻,其實就是你用什麼樣的觀念、價值觀或說態度來看。

而選擇《瘋狂簡史》他代表某種觀看方式,我這裡繼續說明一下,以這本書作為開頭的緣由。《瘋狂簡史》算是一本歷史讀物,所以很簡單的,我們討論『瘋狂』這件事情時,選擇了一個沒辦法忽略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討論,這也明示了『瘋狂』這件事情是會發展的、是會成長的,他會隨著時間變化而改變的。討論每件事情,把『時間』這件事情考量進去,其實是一種討論的方式,這種討論方式預設了,某件事情或概念不是永遠不變的,他是會隨『時間』改變的,所以理解過往如何看『瘋狂』也讓我們可以比較微婉地看待現在對『瘋狂』的各式『定論』;而另一個角度是,關於空間的,我們不是從『瘋狂』的標準定義或科學研究切入,而是從『瘋狂』如何從在於人與人所建立的社會中不斷演變,因此我們的『社會』作為某一種『瘋狂』發展的背景,也由關重要。而《瘋狂簡史》就是一本把『瘋狂』這件事情還原於時空之中的濃縮讀物,希望藉由這個文本,讓大家以考量時空背景的方式去閱讀一個現象,而這也是心理學中從提到的『脈絡(context)』思考。

《瘋狂簡史》第一章《引言》是貫穿整本書的簡易介紹,當然在介紹之前,也帶入了一些從社會層面來觀看『瘋狂』的想法。

開宗明義地落下一句話「想要定義一個人變成什麼樣才算是真的瘋了,你除了說他瘋了之外,還能說些什麼呢?」,這段來自波隆尼爾的話,充分地表示能夠證明瘋狂的方法,只有瘋狂自己本身,與其說瘋狂很神秘,還不如說瘋狂就是『你看到就知道了』。

既然瘋狂是一件很難言傳的形象,那會不會瘋狂是我們用來『排他』的神話呢?也就是瘋狂的形象是我們製造出來的,而非真實純在的。這看似有悖於當今現況的想法,卻時常在社會脈動的討論中響起,也時常在被標籤為『瘋癲之人』的腦海中以懷疑困惑之姿徘徊。一個一直搞不清楚如何定位自身核心現象的學科『精神醫學』真的是真實的嗎?

這個問題其實也就是個問題,你可以抱持這個懷疑論來看這一切,你也就才會讓那社會所建構出來的『瘋狂』的這樣的思路,進入自己的想法中,也才會小心翼翼地看待『瘋狂』所帶來的悲歡離合、與歧視偏見。薩斯是這種懷疑論的大家,他的書把精神醫學看作『神話』。但真的是如此嗎?精神醫學真的是我們用來控制別人的手段,真的是一種權力失衡下的差異待遇、真的是『知或不知』下的歧視嗎?
精神醫學的困境,就如書中杭特與麥卡爾平(p.28)所提的,『甚至沒有一個客觀的方法,可以不用訴諸主觀詮釋而能描述或溝通臨床發現;.........身體性治療只以經驗為基礎,往往受限於當時的風潮,心理治療則仍在萌芽階段,易流於空想。』
至少從引言中我們就可以知道,精神醫學不是一部『一路順遂』的學科,他是在懷疑與社會建構的批判下發展的學科,一面是科學化的努力,而一面是透過權力與知識批判除魅的社會嘗試。

瘋狂的精神.007.jpeg

但如果從我們自身的經驗出發,確實很難極端的說,精神疾病全然只是一個標籤,或是一種尋找社會代罪羔羊的手段,也可能真的真真實實地存在著。但我們依然可以問,那些在學科內的歧見,是不是就讓某些『偏見與奇怪待遇』偷渡進精神醫學中,有真的『瘋狂』,但沒有真的那麼多種『瘋狂』。誰需要治療,誰不需要治療,我們會不會有時候搞錯了,讓不需要治療的人總是大量地被標籤為『需要治療』,有可能是為了『控制』,亦或是可能為了『錢』。

不論如何,我們心裡可以有一個底,精神醫學至少有兩個觀看的角度,一個是它作為一門學科,他所進展的現況,而另一種則是它作為一門學科,他與人類文明發展中的關係,與當前社會的關係,與諸多歧視差別待遇,或是資本考量的關係。

我這裡總結了書的結構,提出了某種架構觀點給大家參考,算是一種引導方式,但也不一定要從我這裡的引導來解讀這本書。大致上這本書,我們將橫跨三個區塊,也就是隨著時間演進,『瘋狂』到底是什麼,瘋狂倒底包含了什麼表現與行為現象;再著,隨著時間演進,我們如何解釋『瘋狂』,人為什麼會『瘋狂』;第三部分則是,既然『瘋狂』我們又如何隨著時間變化下,去『處理』瘋狂。



共同討論

趕在團體結束前,我們簡單介紹了一下,我所理解書的結構後,這裡嘗試啟動第一次的討論,問題相對於簡單,我詢問大家『瘋狂對你而言代表著什麼,或有著什麼樣的意義』?而下面的圖樣則是最終從大家心中所收集的答案。

每個對瘋狂的定義與代表,都可能涉及一些故事,在這裡沒有多加追問,但常常從定義問題,可以簡略地了解大家的價值觀,至少是對於這個議題的價值觀。而我這裡內心浮現一個簡單的驚訝,我內心總覺得,如果不特別去引導,多數人在談論『瘋狂』時應該還是以某些所謂且可見的『瘋狂』行為做為定義,但團體中的回饋卻帶有許多評價性的意涵,好似『瘋狂』像一種態度,或是像一種待遇、或像一種索求。

瘋狂的精神1.jpg

就像一位團員回饋的,這裡面的定義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而也直接回應到了,當初設定團體主軸的方向,『瘋狂的精神』是一個雙關語,這裡的精神可以指類似時代精神的態度之類的狀態,也可以指類似『心理狀態』的精神,是瘋狂的心理狀態,還是可以瘋狂的生活態度呢?

團體在兩個小時後結束,我們為了有利於下週的討論進展,也簡單地設定了一個可行的週間作業,邀請大家收集一篇,自己覺得,或說跟自己所提出的瘋狂定義相符的類『瘋狂』報導,希望大家收集一份關於瘋狂的新聞,而非自己周遭的經驗,目的在於讓大家熟悉調查的過程,但更重要的是讓大家開始關注我們的社會媒體如何傳遞『瘋狂』相關的事物,而這個過程我們有怎麼去討論與認識呢?而隔週將進入書的正式內容,包含神與『瘋狂』的關係,以及我們如何開始理性化地討論『瘋狂』這件事情。

文/ 麥志綱

參考文獻:

羅依・波特(Roy Porter)著,巫毓荃譯(2018),《瘋狂簡史》(Madness: A Brief History)。台北:左岸文化。

『瘋狂的精神』⋯⋯》關於10/23的行動日誌

『瘋狂的精神』⋯⋯》關於10/23的行動日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