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來到pinsoul的Blog,這是一個紀錄、分享與傳遞心理概念的地方

有關 “做家事” 意想不到的美德!:一場我們尋找在家中角色的旅程。

在13號華爾街日報撰寫了一篇有關於做家事的文章,引起廣泛的討論。對於台灣的家庭來說,做不做家事一直都是評斷某個家庭成員的指標之一。在談到做家事所帶來的影響前,或許妳/你可以在腦海中想像看看,當你認識了一個人,他會主動做家事,把日常瑣事打理好,給你的形象是什麼?你心裡的感覺是什麼呢? 

為什麼小孩們應該從小開始做家事?

對於美國人來說,現在他們評量小朋友們表現得好不好,已經多了一項是有關於在做家事上是不是有好好執行的指標。根據一份訪問了1001位成年人的調查,超過82%提到在成長的背景中,他們有規律做家事的習慣,但只有28%的人提到他們會這樣要求自己的小孩。因為對很多小孩子來說,生活中要上一大堆課程,要去一堆地方,為了讓他們的經歷更豐富,犧牲的就是那些再日常不過的家庭瑣事了。顯然做家事很難排進時間規劃之中!

發展心理學家Richard Rende博士提到:“今天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小孩花時間做許多事情,然後能為他們帶來成功,但諷刺的是,我們卻要他們不去做另一個能有效預測成功的指標 - 就是做家事。”,根據他的研究,他花了十年的時間發現,做家事可以為小孩的學業、情緒與未來的專業性上帶來深遠的好處。

根據密尼蘇達大學Marty Rossmann在2002年的研究發現,在小的時候,讓小孩做家事可以幫助小孩提早建立個人精熟(mastery、對事物有掌控感)的感受、責任、自信。根據他們長時間的追蹤調查,當小孩在3到4歲的時候就開始執行家事,比起到10歲才開始執行的小孩,會跟家庭有比較好的關係,也會跟朋友有比較好的關係,在學業成就上比較好,也比較能自我滿足。

哈佛心理學家Richard Weissbourd 提到:“家事”可以教導小孩如何去同理與回應別人的需求。根據他的研究,訪問了超過1萬名學生,並且要學生排序在“成就、快樂與照顧別人”這三方面,什麼是他們最重視的。超過80%的人選擇成就或是快樂,超過照顧別人。而他認為個人的幸福與否其實不是倚賴達到比較高的成就,而是來自於跟別人有比較好的關係。他認為這樣的調查現象,顯示美國在價值觀上有所失衡了,而他認為要重新調整這些價值的排序,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家裡就學習如何更親和,如何幫助自己的家庭。

或許下一次,你或是你的小孩因為太忙了而忽略的把日常生活中的家事做好,應該考慮看看要回頭把這些瑣事先執行才是。心理學家Madeline Levine博士提到:“不讓你的小孩碰家事,就好像你在傳遞一個訊息告訴小孩,成績與學業比懂得照顧別人來的重要”,當下你或許會覺得沒什麼,但來日它將成為影響小孩價值觀的巨石。

但不論做家事的額外好處有多少,最重要的是在家中分享權力,才能讓我們了解到我們在一個家庭中的角色是什麼。

下面是一些好的方法,讓你或你的小孩能夠有動機去執行家事:

1.注意自己的語言:

在過去研究中,發現如果我們感謝小孩,把他認為是“一個幫手”,跟你只是謝謝他幫忙,相對之下,把他當“幫手”可以大大地提高小孩幫忙的欲望。因為你可以因此創造正向的認同,讓小孩認為自己這個人被重視,而有更高的動機幫忙。

2.排訂做家事的時間:

把做家事的時間寫入行事曆,或許你可以安插在某堂課程後、或是在運動前,然後持之以恆。

3.當成遊戲:

就像電動玩具,從小事情開始,然後讓小孩可以持續贏得更高“等級”的責任,例如當他把衣服整理好後,以後他就可以自己洗衣服了。

4.把獎勵和做家事分開:

研究發現,外在的回饋(例如錢),事實上會減弱內在的動機。當做家事被當成可以換取金錢的活動時,反而會讓我們的動機下降,也可能會讓我們將原本利他良善的行為,轉當成一種商業上的交換。

5.做什麼事很重要:

要能夠讓小孩更懂得一些利他的行為,例如同理心,做家事必須是常規,並且是真的對家庭有利的,而不是只做對自己有利的事情(例如只打掃自己的房間或是衣櫃)。當然也不能為了做家事而做家事,例如為了要小孩做家事,所以叫他把已經洗過的碗再洗一遍。

6.家事是全家的事,用不同的方式講“家事”:

為了相互的合作,我們都不應該說:“把你的事情做好”,而是我們應該說:“讓我們一起把我們的家事做好”。做家事不僅僅是一種義務,而是我們彼此都在照顧大家的概念。

做家事不是懲罰,而應該是一種榮耀。當你在形容自己家裡瑣碎但該做的事情時,別忘了這也是你的責任,“家事”應該是正向,或至少說是自然的。如果你總是在抱怨那些髒衣物髒環境,也別怪自己的小孩會不負責任的逃避去做家事。

———————

by pinsoul +

參考資料:

Jennifer Wallace(2015). Why Children Need Chore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5, 03, 13

(photo:from parentingfromscratch.files.wordpress.com)

為什麼總是無法認清自己,做得更好呢?當想要改變,我們先要學會排除自我認識的障礙!

用指責別人,來宣泄怒氣!:一種隨隨便便就讓自己陷入無力的惡性循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