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來到pinsoul的Blog,這是一個紀錄、分享與傳遞心理概念的地方

追逐快樂做為我們之所以憂鬱的主要理由?!.........

追逐快樂做為我們之所以憂鬱的主要理由?!.........

憂鬱一直是我們大家都持續關注的問題,雖然大家努力地認識憂鬱,但在這麼廣泛的個人憂鬱狀態之下,我們很少討論憂鬱這件事情跟環境與社會的關係。我們認為憂鬱是腦子的問題、身體的問題、心境的問題,但這個社會環境如何去支撐憂鬱這件事情,讓他成為我們當代的顯著現象,或許很值得我們去認識。

想想看你自己是如何看待憂鬱這件事情的?!你或許會拿起一本書,跟我說:『喔!我對憂鬱所知道的這件事情都來自於這書上說的』,也可能會跟我說,電視上專家們在討論憂鬱時,總是這樣講述的;也可能你從親朋好友與跟自己狀態的比對,你發現原來憂鬱是這一回事。這麼說的理由是,我們很難想像我們生來就知道憂鬱這件事情是什麼,我們是隨著年紀增長而開始認識憂鬱這件事情,當你學會用『憂鬱』這個詞彙來描述自己時,你也學會了如何用各式各樣的現象來歸類自己的心情就是『憂鬱』。心情對自己是真實且有感覺的,但用『憂鬱』這個詞來描繪自己有時候已經遠超過你自己的感覺與心境,你引用『憂鬱』這個詞來描繪自己,也賦予了自己更多的身份,以及一切跟『憂鬱』有關的對待方案,與別人的期望總和。

『憂鬱』之所以被標籤出來,跟我們想要追求幸福這件事情息息相關。因為追求幸福需要的動機、心境與態度有時剛好是跟『憂鬱』相對立的。我們『憂鬱』時提不起勁、看什麼都不順眼、士氣低落、缺乏慾望、也不指望將來的態度,也很難被當作追求幸福的個人基礎狀態。所以因為我們在意幸福與快樂這件事情,所以我們更在意自己是否『憂鬱』了!

我們如何捕捉幸福與快樂

或許回顧東方文化並沒有那麼強烈的追逐幸福與快樂的態度,我們很多老智慧都想談所謂的『隨遇而安』的態度。或許可以說把幸福快樂觀推至人生正確大位的文化根源是來自於當代的西方社會。近期越來越多研究學者開始關注,這個問題,也就是在當代文化中那種追求快樂心情的推播,是真的讓我們快樂了嗎?還是事實上讓我們更『憂鬱』了!。

這個概念是這樣的,在大多數重視心理層面成長的國度,不論是社群媒體、或是傳統文本,對於快樂這件事情的在意是不在話下的,我們期望自己快樂,我們也期望別人快樂,所以當自己不快樂的時候,我們會懷疑自己,當別人不快樂的時候,我們會想要修正別人。但問題就發生在頻率這件事情上,我們追逐快樂的旅程,是一條不能拐彎的旅程嗎?是一條我們必須慢慢把自己用快樂填滿的生活嗎?雖然是這麼說,但我們根本上很少人能做到如此,用快樂把自己的生活填滿。這就形成了問題,當我們相信自己必須如此,必須快樂,但我們又做不到時,我們是不是進入一種雙重失落,一種在生活不順時的失落,以及當生活不順時所產生的心境不符合自己人生期待的失落。悲傷與憂鬱不再是正常的情緒,而可能是一個告知自己失敗,錯誤感受的狀態。

許多人開始有這樣的想法,認為我們對於快樂的追逐與重視,反而導致了我們『憂鬱』的罪惡與困頓。而這樣的想法或許很真實,但不一定有科學證據支撐,畢竟快樂也以一們科學之姿,廣泛地被推播。所以開始有許多學者進行這樣的研究,Bastian博士與他的團隊,開始有一些進展,他們首先先發現,當一個人有一個信念,認為身邊的人期望他自己不應該表現負面情緒,而有這樣的情節越強烈的人,在整體的生活福祉上反而比較低。

再來他們另外也發現當一個人感受到負面情緒時,同時間自己旁邊的人給予他要正面思考的壓力時,他特別會感覺到社會孤立與斷裂。當我們嘗試地樹造一個快樂帝國時,我們是不是也在強烈否定那些『憂鬱』的人的正當性呢?導致他們更加憂鬱。

這些研究的成果值得我們多想一下。他們近期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把受試者放入一個充滿激勵海報,以及快樂學相關書籍的空間,要他們讀這些要求自己保持正向的訊息,這就是他們所謂的『快樂屋』;然後他們在一般的屋子與快樂屋之內個別都進行測驗,但這個測驗怎麼做,都會導致一種失敗的結果,然後他們再測量他們反覆回想錯誤的思考狀態,去看他們會怎麼樣處理自己沒做好測驗的結果。(反覆思考,或稱為反芻思考,是一種導致個人憂鬱常見的思考現象,我們時常固著在生活中的錯誤與失落無法自拔,導致憂鬱的情緒久久無法消散。

結果發現挺令人意外的,在快樂屋裡面的人,盡然比在一般屋子裡面的人,更常在反覆思考自己的失敗經驗;越多的激勵話語反而讓我們執著在自己的失敗與困頓上,當然在實驗中越常反覆思考,也就導致我們越不開心。

這或許就是為什麼積極正向有時候讓我們那麼感覺到擾人,讓我們寧願每天來點負能量,而也不要沉浸在正能量中,或許負能量讓我們能合理化『憂鬱』帶來的困擾,而正能量反而讓我們面對『憂鬱』有一種二手情緒,覺得自己不僅沒有做好事情,甚至辜負了正能量所帶來的叮嚀。我們或許不會有意識地覺察這一切,但在許多時刻,強烈的正能量或是不顧一切地追逐快樂,強調快樂,或許才能說明為什麼那些看似快樂的人,反而讓人有一種更『憂鬱』的狀態。

這些研究也很簡單的說明,這個已經行之多年的爭辯確實值得議論,因為你以為的持續追求積極正向,或許才是我們讓『憂鬱』廣泛滲入彼此生活的主因,因為失敗是如此常見於生活,而快樂是如此短暫,如果只是為了快樂而活,那豈不是要『憂鬱』到底了!

 

參考文獻:

Gruber, J., Mauss, I., & Tamir, M. (2011). A Dark Side of Happiness? How, When, and Why Happiness Is Not Always Good.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6 (3), 222-233

Bastian, B., Kuppens, P., De Roover, K., & Diener, E. (2015). Is valuing positive emotion associated with life satisfaction? Emotion, 14, 639-645. 

McGuirk, L., Kuppens, P., Kingston, R., Bastian, B., (2017). Does a culture of happiness increase rumination over failure?, Emotion.

 

---

by pinsoul +

(photo:  Gabriella Achadinha's work)

 

我們為什麼總會固執於沒有事實根據的想像呢?

我們為什麼總會固執於沒有事實根據的想像呢?

連一聲『對不起』也不會說的人到底是為什麼呢?

連一聲『對不起』也不會說的人到底是為什麼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