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來到pinsoul的Blog,這是一個紀錄、分享與傳遞心理概念的地方

在COVID-19的疫情下,社會要如何照顧我們的心理狀態呢?

在COVID-19的疫情下,社會要如何照顧我們的心理狀態呢?

撰文: 麥志綱 臨床心理師

在兩個星期的自主封鎖下,T姐, 一個任職在科技公司的採購,在這星期開頭的晚上丟了一大段的訊息給我。她跟我說她覺得越來越不安,她總覺得這段時間的真空讓他很恐慌,她對於工作有一種失去信心的感覺,每天通勤上班也不免想著,這個以為不會到來的疾病盡然真實發生了,每天看著電視上醫師的分析,總覺得自己有可能會因此染疫,雖然內心又有一股聲音跟她說,『機率很低』,但她很明顯感受到未曾有過的焦慮,一種對於暴露在生病風險下的焦慮,即便電視或網路給了再多的訊息,『混亂』只是那些訊息的共同表象,毫無幫助,生病雖不可怕,但生病所將造成的生活衝擊,行動限制、牽涉到家人、甚至工作不保,讓她深深感到畏懼,她覺得政府許多事情處理得很無能,讓時而關心政治的她,也感到憤怒與失望。


而這段話對我的內心也或許產生了某種影響,我想這可能是現在許多疫情相關服務專線,會接觸到的場景之一。拉開一點距離來看,這或許也是很多人目前當下的不安寫照,但這些不安背後的緣由可能比我們想像中的複雜。有些人可能是單純因每天在網路上的喧囂,感到困惑焦慮,但也有些人是因為接觸過了感染的家人,對於自己的健康狀況感到恐慌而睡不著覺,更有許多人是因為行動的封鎖下,每天與本來就處不好的家人相處,而感到日常壓力的倍增,或說有些是第一線的護理人員,因為龐大的壓力,與資源匱乏而感到的無助,身心俱疲;更令人難過的,有些人已經或正在面對家人的死亡,那種複雜又不甘心的傷慟,無以名狀。


我們可能憂鬱了,也可能焦慮不安,更可能因此暴飲暴食,或是意志脆弱、精神不振。這些心境的變化,共同的特徵或許都是因為我們終究暴露在COVID-19疫情之下,我們必須調適,需要一些時間,但又好像在內心深處哭喊著『有人可以給我一點支持嗎?』。


COVID-19疫情顯然不只是對我們生理的衝擊,更多人接收到的是心理上的衝擊。但那些因衝擊而產生的影響,雖然都是某種情緒或是想法的繚繞,但背後都有其必須面對的『主體故事』,或簡單來說有某種『原因』。前面那段故事讓我開始詢問自己,如果我遇見了這樣的訴苦,我應該怎麼理解呢?又該如何去在內心仔細探究每個人的痛苦,他又是遭遇到了什麼跟疫情有關的影響,而這樣的釐清也或許能讓我們更清楚,如果這個社會要給予一個人心理上的照顧,該給什麼,而又面對什麼,正在處理什麼?又或說如果這個照顧是心理學的專業照顧,專業工作者又正站在什麼位階面對著什麼問題。


『心理』要照顧什麼?而『心理』的衝擊又是什麼?


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至少我是這麼想的。深深思考後,心裡想著有沒有什麼樣的藍圖,可以讓我們至少內心可以迅速地理解,我們正在面對的『COVID-19的疫情下的心理衝擊』這個問題範圍有多廣,現象有多少樣貌呈現,而以至於不讓我們在一團迷霧中去看見大家現在的心理困境。


其實藍圖並不難找,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臨床心理學評論)早在今年三月(註一),Boden等人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過去一年宏觀性的國際文獻回顧,也試著將『疫情所致的心理影響』以『如何提供照顧服務』的角度,區分出風險與建議的處遇方法(也就是我們一般通稱心理學服務、諮商或治療)。而這個藍圖也很值得我們就現階段的衝擊去思考:一個社會的系統應該可以提供我們什麼樣的心理照顧,協助我們處理什麼樣的困境,以及如何分配資源,或建立出不同尺度(涵蓋不同範圍或影響程度)的心理學服務。而下面這張圖,就是這篇文章所具體彙整的資訊,可以做為照顧系統的藍圖與建議,主要區分為可能需要被照顧的對象(上半部),以及我們應該提供什麼樣的模式的照顧(下半部)。

心理健康Covid 19-02.jpg

對於每個人而言,你因為疫情而產生某種心理上的衝擊,我們直接感受到的是某種『情緒』或是『想法的困局』(圖中所謂的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但這些情緒或內心困境,背後還是有一些直接影響的根源,有些人可能是單一的來源,但有些人可能是同時間面對很多的困境;而這就是圖中所謂的『疫情下的壓力源』,我們姑且把這些影響來源都看成『壓力源』,他就可以區辨出很多不同的差異。

a. 我們面對的壓力:

因為疫情的爆發,我們迅速就面臨過去未曾如此強烈的壓力。我們會面對可能接觸感染者的不確定、暴露於媒體資訊所產生的影響(不論是疫情的或是政治的)、以及暴露於身邊人死亡所產生的影響,而這些感受上的接觸,是疫情中最主要也最廣泛的衝擊。而因為疫情所產生的行動限制,則是另外一個衝擊,封閉自己的生活,本質上就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因此在疫情下與人接觸的減少,無法工作或獲取資源都讓我們陷入一種孤寂與不安的狀態。也因為這些限制,許多人也因此受到經濟上的衝擊,收入的遞減、延伸出的債務問題,都可能讓我們心情上陷入低潮。另外,跟前面提到的一樣,因為行動的限制、學校的關閉,原本與家人或伴侶相處不好,未解決的議題,也會因為這段時間必須密集相處,而產生更深的破壞。


不僅僅是上面說的壓力,有些人所面對的是真實的感染,而感染延伸出生活必需長時間的改變,也對每個感染者來說是巨大的挑戰。除了疾病本身以外,我們還必須面對相關的歧視與污名化問題,例如在台灣有人標籤『萬華病毒』,也就加深了居住於萬華的壓力,但對於受到感染的人,必需承接一段時間社會上的排擠,影響也就更為嚴重。


有些壓力則是來自於職業,例如醫護人員、快遞人員、清潔人員、餐飲人員等等,更是比一般民眾,加倍地面對上面提到的壓力,要害怕被感染,也因為高度接觸感染者風險,因此也要承受自己內心對疾病的恐懼,以及身邊人對於自身染病的懷疑,這些相關的擔憂與害怕,都加劇了照顧提供的相關專業人員內心的不安與困境,並且反映在日常的情緒波動上,某個程度,在這次疫情下,這些職業也是非常需要心理上照顧的群體,甚至可能是最需要照顧的。


b. 在疫情下需要我們多留意的朋友:

這些暴露的壓力,每個人面對與調適的成果也都不同,有些人對於感染這件事情,可能就會覺得沒什麼,但也很多人面對感染,就如同我最先提到的一樣,充滿了不安與瀰漫性的生活影響。所以我們可以想像,原本在這個社會上就需要我們一些心理照顧的人,面對疫情時,或許是更容易受到衝擊的人,而這就好像社會福利系統中,所謂的高風險,一般民眾心目中的社會弱勢。但不論如何,因為要談照顧,很多原先在社會生存上就略顯吃力的朋友,就會因此更需要多一點心理服務支持的照顧。


在這份架構中,那些原本就有生理疾病或是心理疾病的人,也就特別需要多一些資源的投注,以減少大家在這次疫情中這麼多衝擊下的影響,但也有很多長期在社會中處於某種困境的朋友,需要我們花些時間設想看看有沒有陪同一起減緩疫情衝擊的支持可以讓照顧更為直接。例如像是本來在社會上就必須面對一些制度性歧視的人,因為生活困境,必須從事非法性工作的人,甚至於是非法的移工,街頭上的街友,都更容易受到疫情衝擊。在台灣,更廣泛的是應該用貧窮這個基礎來看許多人,因為即便沒有疫情,許多人長時間都受到貧窮所致的困境影響而缺乏心理上的照顧,在疫情的衝擊下,貧窮的困境更可能在心理服務提供的過程中被凸顯出來。另外,還有像是性別差異、老年人口等原本的脆弱性,都可能因為疫情,使個人原先的心理困難產生更強烈的影響。


c. 產生出不一樣的後果

回頭問一個問題,為什麼需要照顧呢?因為就是這些內心的困境以某種情緒、複雜的思維、和難以接受的衝動,強烈地出現於自己的生活中,讓我們失去了生活本來期望的樣貌。在疫情下,這種衝擊所致的困境,也是以各式各樣的模樣出現於生活中,就如心理學一樣複雜困惑。許多人可能只是經歷,某種『苦』的感覺,不安難耐,但也有人因此產生強烈的憂鬱、對感染的恐懼與焦慮等等。當你因為感染或家人感染所產生的衝擊,更可能經歷如創傷後壓力一樣的狀態(麻木、失眠、易怒,逃避等等),而面對死亡,我們可能會有複雜且強烈的失落。許多人更可能因為強烈衝擊與生活改變,有更多自殺的念頭,或是加劇了原本依賴酒精或藥物的衝動。

第一線的工作人員更可能面對工作上的疲乏,資源匱乏而感到的無助,甚至因為個人決定必須取決於他人生死,而產生的自我道德責難。這些心理資源上的崩解與衝擊,更是許多醫護人員正在面臨的磨難,但也因為人力不足、資源調配失靈,或是無法傳遞某種適配地心理服務,導致這樣的困境,持續消磨第一線服務人員的心理資源,責罵、衝突與崩困等等訊息也就時不時地出現在各式各樣的疫情新聞資訊之中。

這些壓力衝擊著我們,讓我們產生心理的困境,我們無法稱這是疾病,但卻是社會應該適時提供照顧與支持的心理困難,你或許可以想成是對未來疾病的預防,但也可以想成是讓更多人順利地在疫情衝擊之下度過,而讓那些失控、崩潰、危害彼此生命的場景避免持續地發生。


如何在社會中實踐心理服務系統


對於專業工作者來說,面對疫情的衝擊,我們應該如何思考自己提供服務的現有價值是什麼呢?而對於面對疫情衝擊,內心充滿困境的你,又可以如何期待(或是自己主動去尋找)這個社會能給你什麼樣的陪伴照顧,幫助你一起度過這個困難的時期?


即便面對這樣龐大且複雜的社會變動與困境,我們還是可以用比較細膩的方式去思考該怎麼傳遞心理照顧服務,傳遞給誰、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可以用什麼方法,如何安排期程,甚至於可以讓什麼樣的人參與其中,形成一個友善面對社會衝擊的支持環境。


在上面的架構中,已經面對強烈心理衝擊的人或許正需要,更明確且具有理論基礎的照顧介入,例如如何利用心理急救技術(Psychological First Aid )快速地給予一些支持與因應心理困境的策略,或是採取策略導向的認知行為治療技術(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在短時間給予因應策略,以面對疫情壓力帶來的衝擊。當然對於自己狀態不明的人,我們能否給予有效且具說明價值的風險評估,或許也能快速地安撫許多人在面對自身心理變化時所產生的擔憂(很多人會因為自己心理的變化,而對這種變化產生煩惱)。當然在這樣的疫情衝擊下,有許多人正面臨嚴重的憂鬱與無望,短期且開放式(open-ended)的心理諮商(治療)服務,也能在疫情期間照顧到許多人的內心壓力,也為未來疫情後長時間的照顧支持提供一個架接(scaffolding)。而在疫情行動封鎖期間,線上資源的提供,也是讓許多已面臨困境的人,同時獲得心理上的照顧,而不因封鎖而中止停擺。


而第一線的照顧工作者,可能是我們更需要留意的群體,適時的心理照顧,才能預防職業倦怠的發生,以避免更嚴重的疫情惡化,或重症照顧的失敗。許多研究也提出不同程度的介入,以協助第一線地照顧者(註三),例如工作環境支援分配討論、提供更多舒壓的策略,或是提供維護基本需求的自我照顧教學,也或是針對群體設計適當的心理支持團體,提供會談機會,線上資源、強化同儕照顧等等,都是重要的心理照顧介入,避免倦怠的持續發生。


當然許多人正面臨壓力,或是銜接過往早就存在的生活困境,即便沒有太過於強烈的負面心境,我們的社會也應適時地給予相關的心理支持資源。如台灣現階段,許多人就會在臉書上分享安定自己的方法,或是如何面對家裡衝突的方式等等,都是提供了某種照顧自身的策略。但如何引導工作或家庭壓力的相互分擔,或是營造可行於線上的照顧社群就比較少見。許多縣市政府或組織也在此時提供了『熱線』或線上服務(註二),也成為個人得以利用的心理支持工具。從另外一個角度,或許每個人也都可以把自己當作照顧提供者,即便沒有受過訓練,以適當的傾聽與同理支持,或許也能形成一起預防心理困境進展的資源。對於服務的提供者來說,一起營造出可以循換且互相照顧的生態系統,也或許是現階段如果提供介入時,核心且必須的目標,而這個社會能提供心理上照顧的份子,絕不會只是受過訓練的專業者,而應該讓更多人可以成為照顧提供者。


在COVID-19的疫情下,你的心理困境是什麼?


撇開上面許多關於服務的討論,這份架構其實可以做為『疫情下的你』現階段樣貌的觀察。我把上面的圖稍做修改,邀請大家試著想想看,面對疫情的你,你是否正在與許多內心的困境搏鬥,你面對著什麼樣的壓力,讓你特別有感覺,而你過去是否又長時間面對生活上的某些困境,所帶來的壓力。試著順著這個圖想想看,甚至可以勾選看看,當你想要尋求社會上的照顧資源時,你或許更會了解自己需要的是什麼,也會更清楚理解你應該要如何讓那些需要快速服務你的心理工作者,在短時間好好認識你。

心理健康Covid 19-01.jpg


當然對於專業工作者來說,這或許也是一個我們可以放在內心的地圖,充分認知到某個人面對困境的邊界,我們也能自我要求以否種適當的照顧方式來回應那些需要的人。


在COVID-19的疫情下,社會要如何照顧我們的心理狀態呢?這是一個考驗我們社會韌性的時刻,我們或許能提供零星的服務,證明這個社會的心理服務依然存在,但我們也應該放大整體的樣貌一起來思考看看一個能照顧我們心理狀態的社會,應該有什麼樣的策略或機制(我想這對專業服務者或是非專業服務者們都很重要)。例如,在社會困境中,經濟困難的人一直長時間被心理照顧系統忽略,而在面對疫情下,貧窮的問題所產生的影響更為劇烈,而我們又該如提供我們的支持呢,我們是不是過去討論的很少呢?也或是,過去一直集中於個人一對一服務的拓展,是否也讓我們心裡照顧服務實踐的尺度長時間侷限在某類需求對象呢?過去一直無法合法化的遠距諮商服務,是否更在這樣的疫情下顯得政府過去思維的落後呢。

後面的這些內心疑問,或許只是自己因為『疫情』的影響而被放大了,但社會要怎麼照顧我們的內心,對你而言,這段度過『疫情』的日子,是真實且深刻的,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面臨著這樣社會劇烈變動所帶來的壓力,你可能上網收尋了某種方法解決,也可能找著能安撫自己的『同溫層』試著安頓自己,當然也可能你正在期望有更多的心理服務能在實際中發生不論是線上或實體,讓你有機會對外說說話、找到解決方案,甚至喘息片刻。而這些上述小小的討論,至少希望能為你提供一個小小的框架,理解自己目前的困境,內心的痛苦與鼓勵自己尋找這社會能暫時照顧你的資源。而對我而言,則是更清楚在疫情衝擊下,心理服務可以如何實踐於社會給予我們的照顧之中。



註一

Boden M, Zimmerman L, Azevedo KJ, et al. Addressing the mental health impact of COVID-19 through population health.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021;85:102006.

註二

新北市政府-心理師熱線

https://www.health.ntpc.gov.tw/basic/?mode=detail&node=8567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心宅配‧心生活

https://sites.google.com/tcpu.org.tw/tcpucanhelp/
註三

PollockA, CampbellP, CheyneJ, CowieJ, DavisB, McCallumJ, McGillK, EldersA, HagenS, McClurgD, TorrensC, MaxwellM. Interventions to support the resilience and mental health of frontline health and social care professionals during and after a disease outbreak, epidemic or pandemic: a mixed methods systematic review.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20, Issue 11. Art. No.: CD013779.




疫情下在家時,要如何撫平自己焦慮不安的情緒?

疫情下在家時,要如何撫平自己焦慮不安的情緒?

在城市裡尋找描繪痛苦的語彙:『夢想城鄉』對『脆弱』等事的畫室想像....

在城市裡尋找描繪痛苦的語彙:『夢想城鄉』對『脆弱』等事的畫室想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