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soul

View Original

我們到底要長成什麼樣子才夠呢?:看看這個世界對於完熟人格的想像!

我們在青少年時期的成長,會決定我們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個人的命運,這樣述說我們的生命歷程應該不算過份。雖然成長要面對很多很多的挑戰,是一段長時間,可能長達數十年自我整理與釐清的過程,但只要我們願意面對,成長的代價是富足的、是痛苦的、但卻有意義的。

不過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在面對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底線在哪裡?”,“我到底是誰,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的人生到底要怎麼過,才稱得上有意義?”....

事實上我們的世界對於個人成長的是有一個具體的想像的,什麼是成熟的人格,我們的圖像很明確。在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所頒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V)中,提到新的理念,稱之人格功能的健康發展元素,意思指的我們的人格發展到底需要兼顧哪些面向,才能邁向全然的心理健康呢?就如下表所表示的,人格功能的健康發揮,包含兩個大的面向,1. 自我;2. 人際。而自我中包含:對於認同發展的成熟,以及對於自我目標與方向的成熟;而人際的部分,包含:同理心的成熟,以及在親密關係的成熟。

所以也因為這樣的準則,我們對於全然的成熟個人有一個更具體的想像,而如果我們知道自己成長的過程面對了什麼議題,但卻不知道面對這些議題到底是為了人自己什麼樣的心理面向變得更好,這些內容事實上提供了我們良好自我省思的基礎。

如果上述的人格功能的健康發揮是一個遠端理想的目標,那回頭看看我們的成長歷程,我們到底是如何走過這段路的呢? 下表所談及的就是我們在從嬰兒走向成年的過程中,最終找到自己生命智慧,這段漫長的歷程在各式各樣的心智變化上如何改變的。

在自我的發展上,我們從不成熟走向成熟,這很好想像,就像上個表所談到的人格功能的表現一樣;而在自己道德觀念的發展上,我們從外在父母的要求,走向依循社會價值的規範,最終邁向思考如何跳脫框架找到自己可以依循的道德價值;在行為上我們從依循刺激反應,慢慢走向能夠對自己想的事情自主行動;在自主性上(能夠自行決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也從無法自己決定事情,邁向能夠得到自己內心自我抉擇的基礎;在面對生活中挑戰的策略選擇上,從被動因應,走向能夠與別人共同找出共創性的策略;在對於知識的認識上,也從只考量真實情況,走向擁抱特定的意識形態,慢慢走向能夠依據自己的內在狀態與價值觀,了解到許多我們對世界的認識都是有條件的,裡面有自己的價值觀干涉的。而這一切都是我們慢慢找到自我生命智慧的一個過程。

當然你或許會想,這些都也太理想化了吧!我們的心智發展真的有可能追求到這邊所提到的嗎?當然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問自己了,我們想要達到這些狀態嗎?我們期許自己的心智人格發展更健康嗎?而會這樣問,顯然是我們的抉擇,是我們對於人生成長的抉擇與自我承諾。

就如同重量級學者Steve Pinker的理論所談到的,我們的社會從一個邪惡的世界中,慢慢走向內含天使的心智。人類透過自己不斷修正認知能力與語言表達,透過認知的利基(cognitive niche),讓我們的社會慢慢走向和諧與圓融。這或許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想想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自己的人格發展到底表現的如何的原因吧!

所以或許我們都可以回頭反思看看,自己在過去的成長歷程中,我們走到哪一步路了呢?

參考文獻:

DSM-V (2013)

Tjeerd C Andringa · Kirsten A van den Bosch · Carla Vlaskamp. (2013) Learning autonomy in two or three steps: linking open-ended development, authority, and agency to motivation

Pinker, S. (2011). Taming the Devil within Us. Nature, 478, 309-311

Pinker, S. (2010). The cognitive niche: Coevolution of intelligence, sociality, and languag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7, 8893-8999

pinsoul 延伸閱讀:

1. 有關舒適圈內的自滿,以及舒適圈外的成長..........

2. 從小孩子走向真正的成年人,我們需要花多久時間呢?

3. 從想要的更多,緩緩地開始練習放手

4. 跟著 “快樂” 蛻變的步伐,在生活中成長....

-----------------

by 臨床心理師 麥志綱

photo:Adeline Mai's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