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來到pinsoul的Blog,這是一個紀錄、分享與傳遞心理概念的地方

以情緒之名,殘害自己(或是別人).....

以情緒之名,殘害自己(或是別人).....

如果問今天大家最在乎的心理現象是什麼,『情緒勒索』應該是最被大家認識的一件事情。『情緒勒索』以一種手段出現在我們各式各樣的人際關係當中,如果勒索是對錢、對權力、對物品,那情緒勒索就是透過某種情緒的表達或讓你產生某種情緒,獲得自己想要的,有時候這些自己想要的是物質,有時候是一種不對等的對待,關係的樣態。

什麼是不對等的對待或關係的樣態呢?其實就是你希望透過某種情緒表達上的威脅,可能是生氣、擺脾氣、冷漠、言語威脅等,讓對方因為害怕關係變壞而為你多做些什麼,或接受你不合理的要求。舉例來說,老闆常常對你冷言冷語,最主要是想要你在害怕中,了解到你隨時需要自我檢討,讓你在互動中更聽話,要不然可能隨時會失去工作。

有時候你會覺得這樣怎麼會有效,當然很多時候確實是沒效,但很多時候你礙於一些考量,你不想要輕易地結束關係,或是你沒辦法結束關係(例如跟父母之間),因為關係無法直接斷掉,所以讓這種『情緒勒索』產生了效果。但既然我們可能在很多時刻都無法閃避情緒在關係之間所產生的某種操弄,那我們應該回頭想想看為什麼『情緒』這件事情最終會成為一個操作關係互動的工具呢?有時候其實出自於我們自己對『情緒』在內心的定位...或許可以說你就是因為太在乎情緒帶來的思緒,而被情緒所苦....

 

我們要先回頭看看我們自己怎麼看待『情緒』

大多數時候,在『情緒』變成某種工具之前,我們通常會把心中的『情緒』當作某種判斷事物的依據,而這就是所謂的情緒推理(emotional reasoning),有些人特別有這種傾向,以自身情緒判斷事物的傾象,而非真實客觀的事實,例如:

  • 你對很多事情感到有罪惡感,所以你就覺得自己一定是做錯了某些事情,你也開始相信自己一定是有某些事情需要被檢討。
  • 你時常對另一半有一種嫉妒的感覺,因此你開始因為這種嫉妒而認為另一半一定有做些沒有跟你說的事情,你開始預想對方可能會對你有背叛的行為。
  • 你有時候會有一種沒有價值的感覺,但其實是有時候而已,但久而久之你開始覺得自己客觀上就是很沒有價值,只因為你有這種感覺。
  • 你感到孤單,所以你開始推斷自己的生活就是沒人會關心你,你是不被愛的。

 

上述的例子基本上撇開客觀事實,你把心中的『情緒』當成生活的註解,因為內心有感,所以事出有因;可能是我感到焦慮,是因為我一定有什麼地方得罪對方了,因為感到不安,一定是我沒有顧及到一些事情,因為我內心有一股憤怒,所以我一定是再也無法接受現況了。

所謂的情緒推理是我們把自己的情緒反應,當作是現實生活的依據,而這種反應可以當成現實證據的根源,來自於我們過往的經驗,所以我們跳過當下可能事實的判斷,而去相信在自己過往的經驗中,會讓自己產生這種情緒,一定是某種特定的原因。有時候這種情緒推理的傾向可能對我們直接判斷事物真得有效,但很多時候這種推斷事實的方式,其實是言過其實。而所謂的情緒勒索,本質上也是吃定我們這種內在的思考傾向,因為當你被操弄後產生某種情緒,你如果自動化地倒向可能是自己的錯誤,而忽略到是否是對方惡意的操弄時,你就很容易被勒索成功。

反過來,如果你是一個常勒索別人的人,也可能是一個容易用情緒推理的人,因為你會想要操弄關係,可能都是導因於你容易產生某種情緒狀態,使你想要自動化地判斷一定是有誰對我不利了,而開始用情緒反擊來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情緒推理的基礎腳本

例如當你的媽媽對你說:是不是你長大了,翅膀硬了,才那麼不在乎我啊!我想我老了以後誰也靠不住了。他可能是看到你都不聽他的話,所以說了這段話,這時候你可能內心產生某種罪惡感,你不假思索地認為這種罪惡的感覺,一定是我們沒有盡到孝道,因此你安撫著對方說:你不要這樣說,我下次會做什麼決定會好好跟你討論的。媽媽的心中或許想,原來這樣表達情緒,你就會退讓,你就是要我這樣說。

反過來,媽媽為什麼這麼說,一定是在內心對小孩的不在意產生了某種不安與焦慮,他不會思考著小孩子的不在意,是不是因為自己的言語表達不對,而他們會直覺得認為自己的不安與焦慮,一定代表著自己跟小孩之間的關係越來越遠了,如果這樣我一定要做點什麼來防範這些事情。

這種情緒上的交流,導致人際關係會透過情緒的互相牽制去維繫,而我們因為只從自己的情緒出發,忽略了很多事實,例如自己表達的方式,自己互動的方式,對方當時的狀態,場合,或是行為舉止等等。這就像是當你很焦慮的時候,你會異常地在人際互動中退縮,你開始想到任何互動都會有不好的結果,而害怕付出,但你卻不會就一個簡單的事實去思考,只要你好好溝通通常都會讓人與人更親密,而你之所以焦慮其實只是因為你們第一次見面,你有點擔心說錯話,或不和對方的意罷了。

 

關於克服情緒推理

或許我們內心都住著一個充滿情緒的小孩,那是某個未成熟成長的部分自我,她在乎著過去的經歷,隨著感覺行事。很多時候,不是我們自己不夠理性,或太幼稚,是每次兩個內在的面向在抗衡時,總是最後讓那個比較幼稚的自己出頭,愛勒索別人的人是如此,容易被勒索的人也是如此。

那個幼稚的自己,或許總是充滿著過去沒有被重視、缺乏價值、不被接受的記憶,而這些記憶是我們自我懷疑的根本,也是自己最真實的一部份,當你接收別人的情緒時,而自己內心產生某種情緒時,你自動化地產生某種自我懷疑的感受,並且因此總覺得自己應該要檢討自己,調整自己(但也可能因此想要反抗,反擊對方讓對方知道別懷疑我),這是你不可避免地衝動。但過了一段時間後,你又會覺得自己如此地非理性,竟然如此地被情緒操弄與控制著,內心又如此產生某種難受與痛苦,這種感覺持續地循環讓自己批評自己,是如此的缺乏理性,缺乏價值。久而久之那不成熟的自己越來越出頭,那成熟理性的自我越來越消失在生活之中。

所以真實要克服自己總是以情緒認定事實,總是被情緒的波動影響操控時,或許我們需要更全面地去思考情緒、與自己、與當下的自己,與過去的自己之間的關係。我是為什麼會焦慮,而焦慮的時候我又多想到什麼,回想到過去我會發現什麼根源,那個根源會不會源自於過往曾經被勒索的互動,原來我們焦慮害怕的是什麼等等,系統性地整理自己與情緒之間的關聯性,某個程度是你要克服人與人相處間情緒所帶來操弄的根本。

我們常常因為自身產生某種情緒而痛苦,而那個內心理性且旁觀的自己,看見自己如此不受控制,更深感痛苦,如果這種痛苦又牽涉到人與人之間的糾葛,那種痛苦更是深入內心。如果可以或許我們要清楚地同理自己為什麼會如此感受,別人為什麼會如此感受,這段整理的過程才能避免我們總是以情緒來折磨自己。

情緒很重要,是重要在認識他,適當表達它,而不是讓他充斥在我們生活的行動之中...

--

by pinsoul +

(photo: Brahmino's work)

自我懷疑與憤世忌俗是一種與自己的捉迷藏遊戲

自我懷疑與憤世忌俗是一種與自己的捉迷藏遊戲

『我跟你很熟嗎?』,那些總是拿捏不清楚人際疆界的人....

『我跟你很熟嗎?』,那些總是拿捏不清楚人際疆界的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