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歡迎來到pinsoul的Blog,這是一個紀錄、分享與傳遞心理概念的地方

在喧鬧之中,你能堅定地表達自己嗎?

在喧鬧之中,你能堅定地表達自己嗎?

當大家在談到人際衝突、缺乏尊重,或是家庭裡的冒犯時,時常聽到一種直接的建議,『你應該更堅定地表明你的立場』,『你應該讓對方知道明確地界線』等等,你對這些建議會有著不知如何的疑惑嗎?在心理學的文章中時常會提到一個英文詞彙assertiveness,而這個詞彙滿需要用複雜的中文去描述,就是一種堅定、自信的表現狀態,能說明自己的想法、需求與處境,但也能尊重別人的狀態,看似在彼此之間有一條明確且不任意冒犯的界線,這或許是這些各式衝突解決建議中的理想境界。

我在想如果我們的情緒都維持某種平衡,這件事情或許比想像中的容易做到,但事實上我們多數時候都深受情緒干擾,因此assertiveness這種堅定自信的自我表述狀態或是風格,堪稱理想中的理想,更多時候在我們的生活中更像一道持續追尋的命題,一份自我要求的理念,感覺很難一直維持如此,更多時候是一種讓自己懊悔的持續追尋。

而你也不難發現,這個堅定或稱assertiveness態度,是出現在我們對於表達自己的過程之中,或說這是一個溝通上的自我狀態。既然我們說assertiveness是某種理想的樣貌(當然我們先撇除文化上的差別),那你也不難發現現實中的我們在與人對話交流,或是溝通上有許多稱不上assertiveness的狀態,也許是情緒使然,我們總是表現得沒那麼篤定、沒那麼界線分明,總是情緒高張,或特別壓抑,真實中,我們自己溝通的樣貌也許是多變波動的,在攻擊與逃避間交互奔跑。

我在溝通裡的表現

心理學的用處就是,在數以百計的溝通互動形象中,我們收斂了幾種溝通的樣貌。而如果從動機與情緒的考量上來看,人與人間語言的交流,相互的溝通確實可分為幾種樣貌。Cook在2015年的手冊中提到了幾種我們溝通的樣子,或是說風格,感覺可以作為認識『自己如何跟人交流』的一種雛形,而在心理諮商裡的assertiveness訓練(O'Donohue &  Fisher, 2008),也時常邀請著我們從認識自己的溝通風格開始,作為讓自己更加表達的起始點。

很多時候我們是一種被動式的表達(passive),簡而言之就是『逃避』,我們避免談及自己的感受、想法,或觀念,也不太在乎自己的需求有沒有傳遞出去,在衝突中顯得退縮、壓抑。有時候你會常聽到『我不知道』、『還好,沒什麼想法』、『看你們,我都可以』、『我的想法不是很重要』、『看你想怎樣,我配合就好』之類的話。如果內心是真正的隨後,或許這樣的溝通就不會讓我們煩,但如果講這樣的話時,聽的人跟說的人都很焦慮時,這種往內縮的壓抑,總預告了有一天會爆炸,而這種因逃避而壓抑的被動,就成了懊悔、困惑的惡性循環之鑰。

『逃避』的相反或許就是討戰了,所以有另外一種主流的溝通方式就是攻擊式(Aggressive)的表達。大多數攻擊式的互動是單方面大聲表達自己意見的樣子,而這些表達的過程甚至會讓人受傷,侵害別人的權力,有時候更帶有口語上的或是姿態上的暴力。我們常常會聽到:『你懂什麼?』、『你就是要聽我的』、『我花那麼多時間跟你說,真是浪費我的精力』,或是很多『你應該』、『你就是』、『你必須』之類的,但更多時候是姿態上的暴力,某種不耐煩的口吻、大吼大叫、或是不屑一顧的姿態等等都是攻擊式的溝通方式;或許是為了支配你,讓你聽他的,攻擊確實是為了控制,也為了透過憤怒的情感展現出那種位階上的落差。

而在逃避與攻擊之間,有一種混種模式,那就是被動攻擊的模式(Passive-Aggressive )。或許在我們的社會中,最多的就是這種模式,被動攻擊的溝通有點像他好像都聽你的,但字裡行間又展現某種不滿或是鄙視。有時我們會聽到:『你說的都對,好好好我知道了』、『是我自己笨,才會提出這種問題』、『對對對,你最厲害了!』之類的。有一種你感受到了不爽,但他又否認的樣子,這種溝通更像是用某種退讓的樣子,跟你吵架。或許大家喜歡說的情緒勒索就有點像這樣,有人總是說『對,反正你們根本也都不在乎我了,我還是顧好自己吧!』,大概就是這種感覺,一種聽的人啞巴吃黃蓮,說的人有苦說不出的酸樣子。

而理想上大家希望彼此互動友善、彼此尊重,適當地表達,就跟上面提到的率真自信(assertiveness)的溝通樣貌有關。我們都希望自己的聲音被聽見,但要被聽見前也需要我們真誠地表達自己,或許理想的溝通模式,是我們能自在且不拐彎抹角地講述自己的期望、想法或需求,而聽的人也不過度延伸、妄自腦補,當面對無法達成的要求,我們能平心靜氣地拒絕,而面對彼此的失落,我們也能讀取到,尊重且放在心上。這感覺是很難的狀態,但仔細想想或許我們每個人在人生中都有機會曾經發生過這樣的溝通模式,在某些人身上,為什麼能做到或許也直得我們回想看看,仔細雕琢。

溝通是語言的交流,講話的內容、講話的態度、講話的心情,與對能夠彼此講話的尊重,都是形塑我們各式各樣互動方式的元素。一般不經意的互動可能不會讓我們放在心上,但那種日常生活中跟重要的人頻繁的互動,這一且就會變得極度重要,我們生活中的煩惱,困難與壓力很多時候也都來自於這些溝通元素的變化之中,而表明立場但又友善堅定也絕對是一項我們渴望卻有跌跌撞撞的課題。

生活中的溝通場景

你是什麼樣的溝通樣子呢?或是更精準的說,你對XXX是什麼溝通的樣子,而對OOO又是什麼樣子呢?如果想要尋求某種平穩良性的人際互動,想一想自己的溝通日常確實是一項必須且優先的反思課題。

雖然理想上我們希望充分表達自己,而且界線明確,但有時候我們也很不容易做到這樣,因為有時候不同的溝通模式是有一些策略性應用的,這也是許多心理學家所說的操弄式的互動,有時候我們顯得被動可能是因為想表現的無害,而不一定是壓抑自己;有時候我們採用某種攻擊姿態是因為攻擊比其他方式能更有效地中止關係;有時候我們被動攻擊,則是因為委婉地表現不滿,比友善堅定地講出自己的需求,來得更能比免誤解與衝突,畢竟有些人很能跟你同步地為別人著想。

但也是因為溝通有時帶有一點策略性思考與操弄態度,我們也時常因為過度習慣而錯待別人,我們會用不良的溝通去對待那些其實願意跟你好好溝通的人,也或是當真正良性的溝通可以發生時,也因為我們的偏見,導致改善的契機插肩而過。

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嘗試在大多數生活中的場景去試試看比較有界限的溝通互動模式。理想的樣貌是什麼呢?或許自己被意見被聽到,而我也恰如其分地理解到別人,甚至能預測別人的狀態。我們可以透過一次一次對自己講話樣貌的檢視,來看看自己是某直接且友善地講出了自己的想法或意見,而也尊重了別人想法的表達。有時候即便我們心平靜氣的說明,也可能招致惡意的回覆,這時候就是追求這份理想的關鍵點,我們是要選擇用溫和的回應告訴對方『自己聽見了』,還是我們要順著被挑起的情緒,強烈反擊呢?或許很難assertiveness,但可以盡量不攻擊,不逃避,或不拐彎抹角地酸別人,其實assertiveness就是追求某種溝通的良善循環。

每一次的互動,都可能有另類的選擇,這或許是我們認識自己的溝通互動風格最核心想要捕捉的理想。我們練習『表達自己的心情』、『誠實地講述自己的觀點』、『克制控制的慾望』、『尊重別人的想法』、『講清楚自己態度的獨特之處』、『認真面對誤解與衝突』、『提醒自己任何陳述都是『我』的陳述,別人不一定要如此想』等等,都是某種assertiveness的實踐練習。如果想要友善的互動,那我們必須自己開始選擇友善,讓自己的堅定去改變環境;如果我們想要互相的尊重,那我們必須自己先選擇尊重對方的心情,讓自己對於尊重的堅定去改變環境。劃下界線,某個程度也是試著放掉控制、攻擊與逃避可以帶給我們的好處,也是認清不友善的行為雖然證明了什麼,但也帶走了很多,而比起那份證明,我更想要更多友善、尊重或是自我的空間在生活中發生。而我們就是在這種追逐理想的心情之中,搖搖擺擺地糾纏掙扎、嘗試與練習,很難一步到位,但率真自信地表達成為某種目的地。

by pinsoul+

參考文獻

O'Donohue, W. T., & Fisher, J. E. (Eds.). (2008).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Applying empirically supported techniques in your practice. John Wiley & Sons.

COOK, M.N. (2015). Transforming Teen Behavior: Parent Teen Protocols for Psychosocial Skills Training. Academic Press.

Sanders, R. (1985). Norton Robert, Communicator style: Theory, application, and measures. Beverly Hills: Sage, 1983. Pp. 320. Language in Society, 14(2), 249-252. doi:10.1017/S0047404500011180

折磨自己,折磨你愛的人

折磨自己,折磨你愛的人

出現在我們生活中漫天亂飛的八卦、污衊與誹謗

出現在我們生活中漫天亂飛的八卦、污衊與誹謗

0